当前位置:首页>区块链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银行(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期:2023-05-15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货币政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分析

    银行的信用风险指银行发放的贷款或投资不能按期收回的风险,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会通过使银行信贷业务改变而对其信用风险产生影响。根据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以及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现状,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中央银行的视角,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因此央行实行货币政策时,会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从而影响其经营业务和存贷款规模。

    从商业银行视角,在面对政策时,会根据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改变其放贷数量和对金融市场资产的投资选择。

    因此,在银行体系在金融环境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的环境下,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是央行需特别重视的传导渠道。

    根据理论,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对银行的风险传导机制有两个现实假设条件: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银行贷款和证券资产不可完全替代。银行的贷款和其证券资产不可替代能防止商业银行通过买卖证券资产来对冲货币政策风险。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当前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结构相对单一,由于中国的银行业起步晚,发展到现今银行的资金来源仍以被动型存款为主,资金使用以发放贷款为主要业务。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存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总存款占总资金比重将近80%,所以相比较之下,其他资产如债券等在总资产占比重较小,结合实际分析银行的主要资产可替代性弱,银行发放贷款和投资债券不具完全替代性。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银行贷款和其他融资方式之间不可完全替代此假设是站在借款者角度进行的,只有当社会绝大部分借款人通过银行渠道借款,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的重要性才得以增强,货币政策通过此渠道传导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相反,如果结合我国的银行现状,虽然近些年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利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比重有所上升。

    但我国资本市场融资门槛较高,中小企业很难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大量企业及民众仍然以从银行贷款为主,所以银行贷款作为社会上的主要融资方式短期内不会改变。

    综合我国当今银行业的两个现状分析,证明了我国银行系统居于金融市场核心地位,同时鉴于总体银行业起步晚的劣势,目前发展尚未到完全发达的地步,从而得出货币政策下对银行的风险传导机制的存在。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对信用风险影响机制分析

    由于银行信贷业务一直存在信贷风险,许多学者利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来研究银行市场中的信贷风险,本文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信贷渠道观点,认为银行信贷市场的风险问题将产生两条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是通过影响银行的贷款行为发挥作用,二是通过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进一步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首先,在银行贷款传导路径上,结合我国两个现实的假设来满足银行信贷风险传导机制,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能够发挥有效作用。

    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贷款等融资渠道不可替代,在市场上,借款人只能通过银行筹集所需资金。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该传导途径认为银行的存贷款都会在宽松的经济政策下增加,从而对企业和民众产生影响,而企业及民众又由于在宽松的经济政策导向下加大了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可能出现过度投资等问题,在实体企业对贷款的违约率升高时,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因此,扩张性的政策最终会由于社会上增加对资金的需求而更多向银行借款的情形,使银行在存贷款规模扩张的同时增加了不良贷款额、风险资产的概率,增加了其信用风险。

    其次在资产负债表传导途径下,该途径也是由于银行信用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该途径具体表现为实施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上的有价证券价格,使企业资产净值改变,而企业净值的变化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和投资支出。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例,虽然宽松性货币政策提高了资产价格,扩大企业净值,缓解了市场上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但由于银行对市场上的过分自信,扩大了贷款规模,因此,信用风险也会加大。

    综上对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总结,认为在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因素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作用于其信贷规模。

    在央行实行较为扩张的货币政策时,从商业银行视角,其往往鉴于市场繁荣的预期会加大投资,增加信贷投放,在对借款人资质审核不严谨的情况下,会增加其不良贷款,加大信用风险。

    从实体企业及民众的视角,同样由于可能的过度投资而在未来出现资金不足隐患时对银行提供贷款的违约率上升,造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升高,最终加大了其信用风险。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货币政策最终作用于社会企业的途径分析,由于企业的违约率的变化最终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的途径,得出不良贷款率是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良贷款率上升意味着银行风险贷款的增多,面临越多的贷款无法收回,贷款违约率升高,即信用风险增大。

    因此,在实证检验中,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作为中介指标,来验证货币政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会通过作用于其不良贷款率的变化,从而最终影响银行的信用风险。

    结合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渠道理论分析后,认为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用风险的机制是通过改变其信贷业务,使其信贷投放规模产生变化,同时企业由于能筹集更多的资金而潜在的违约率升高,从而可能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来影响其最终的信用风险。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货币政策主要分为宽松和紧缩两种,且两者往往是呈对立关系,本文根据近年央行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的现状,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银行的风险影响研究为主。

    根据选取的货币政策变量,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下降,货币供给量M2增速的上升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基准模型回归中自变量货币政策变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的系数为负且显著,M2增速系数为正且显著即代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信用风险上升。综上,本文提出假设。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银行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假设:货币政策会影响银行的信用风险,且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导致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以及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信用风险呈负向影响,货币供给量M2增速对信用风险呈正向影响。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