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区块链

商业银行如何创造存款货币(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模拟证明一下)

日期:2023-05-14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上篇文章《硅谷银行...》,有读者朋友表示对银行如何创造货币还不太理解,今天就用模拟专门再深入讨论一下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模拟证明一下

    为了便于阐述,我们暂时忽略银行之间的业务来往,如银行同业拆借等。

    假设全中国只有一家银行——甲银行,且甲银行刚成立的时候既没有存款,也没有贷款。

    开业伊始,来了第一位客户A,A先在甲银行开了一个账户,存入100万元现金,定期2年。

    这时甲银行资产端增加了100万元现金,这是银行可以支配的物理现金。

    相对应地负债端也增加了100万元债务,显示为A的银行账户存款额——这是非现金形式的电子货币。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模拟证明一下

    之后甲银行把这100万元转手贷给客户B,B与银行签下期限为3年的贷款合同后,携100万元现金离去,当B也在银行开了一个账户,便于按期还贷。

    这时甲银行资产端增加了100万元债权——B欠银行的钱,但资产端同时也减少了100万元现金,现金存量重新为零,而负债端维持不变。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模拟证明一下

    B后面想了想,觉得带着这100万元现金很不方便、也不安全,于是第二天又把这100万元现金存回甲银行,因为随时要使用这笔资金,所以存的是活期。

    这时甲银行资产端增加了100万元现金,负债端增加了100万元债务——显示为B的银行账户存款额。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模拟证明一下

    于是甲银行又有了100万元现金,又可以继续放贷,然后来了客户C,C贷款100万元,期限5年,但C比B想得透彻,不提现,让银行直接放款到其银行账户作为活期存款。

    这时银行操作起来就简单许多,在资产端债权(贷款)处增加100万元,在负债端活期存款处增加100万元即可。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模拟证明一下

    然后我们会发现,甲银行依旧持有100万元的现金,意味着它可以继续放贷,只要下一个来借款的客户不提现,它就可以永远地无限地放贷下去。

    银行贷出去的款,只要客户不提现,马上就会转为活期存款(一般来说,没人愿意用银行贷款来作定期存款),而活期存款,是可以当做电子货币来使用的,只要你的银行账户里面有钱,没人会管它是来自贷款还是储蓄,都可以用于交易支付。

    正因为活期存款相当于货币,无限放贷、无限创造活期存款的银行,理论上可以创造出无限的货币。

    其创造货币的方式便是在资产端债权(贷款)增加一笔金额,然后在负债端增加一笔同样金额的存款,借款人便可以拿着这笔存款货币去进行交易支付了。

    当然,央行不允许银行无限创造货币,于是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等手段限制了银行创造货币的规模。

    法定存款准备金可以理解为实打实的物理现金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银行所有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而甲银行的物理现金只有100万元,即便这100万元全部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其存款上限最多去到1000万元。

    也就是意味着,只有100万元现金的甲银行,最多只能创造900万元的贷款(假设贷款全转活期存款)。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理解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作用之大了——从10%下降到5%,甲银行可创造的货币便从900万元增加至1900万元,金融杠杆率直线上升,也就是所谓的“放水”。

    有朋友可能会有疑问:借款人之所以从银行贷款,主要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储蓄,这些活期存款肯定会花出去的,一旦花出去,不再在银行账户上,银行这套无限创造货币的逻辑便行不通了。

    的确,一旦存款货币脱离了银行账户变为现金,就会冲击甚至毁灭银行的无限货币创造体系,但当今社会,大家所谓的花钱是怎么样的不过是从这个人的银行账户转到那个人的银行账户罢了,说是花钱,但实际上银行的总债务——即银行存款总数——是维持不变的。

    所以即便众人不停地各种花钱,但银行的存量现金却一分钱都没外流,其货币创造体系兀自屹立不倒。

    当全社会都把银行的债务——存款——作为硬通货,且存款人永远不找银行兑现债权时,银行就具备了创造一种新的货币——存款货币——的能力和特权。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