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区块链

人行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细说央妈是如何撒钱的)

日期:2023-05-14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细说央妈是如何撒钱的!


    细说央妈是如何撒钱的

    这两天为了缓解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央行没少向市场上撒钱。大家都知道央行负责印钱,但是很少人能够说得清楚,央行印出来的钱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投放到市场当中的这一点对我们投资非常重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央行要向市场上大规模投放货币,钱肯定有先后之分,刚开始因为市场上流通的钱还是原来那么多,所以物品也还是原来价格,先拿到钱的买入资产和商品,这时候钱就已经开始流通到市场中了,那么后来的人再想买入这些资产和商品,价格肯定就会上涨,这时候先拿到钱的人就占了很大的便宜,所以我们要想弄清楚从哪能够先拿到钱,就必须知道央行印出来的钱是如何发行的!

    一、央行向市场投放货币的方式

    (一)通过逆回购、MLF、再贷款等方式“撒钱”

    所谓逆回购、MLF、再贷款其实都可以视为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所不同的是抵押物不同,逆回购抵押的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再贷款抵押的是票据;其次是期限不同,逆回购偏短期、MLF和再贷款偏中长期。

    你可以看成银行们在资金紧张的时候伸手向央行借钱,但上面已经说过,央行自己是没钱的,如果同意银行们的借款请求,那么央行就得印钱,银行们借得越多,自己就得印得越多。你平时在新闻报告里看到的“央行公开市场XX日开展亿元逆回购操作”其实就是当日央行向外借了○○亿的钱,或者说当日印了○○亿人民币。

    (二)购进外币形成外汇储备

    国家之间的贸易肯定是需要货币的,而各个国家的货币又不统一?这时候就需要外汇储备了(通常是指美元),外国企业来中国进行贸易或者投资,不管是直接用美元还是先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这些美元最后都会不可避免的进入银行。而之所以银行愿意兑换这些货币除了自身的业务需要,更重要的是央行会用人民币购买这些外币,在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同时,相同价值的人民币也会进入市场。

    举例个例子说明一下:某某企业是去年在美国卖了1000万件玩具,赚了1亿美元。但是作为一家国内的企业,国家有规定需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的。于是只能按照当时的汇率1:7向商业银行换回人民币,最终它拿到7亿人民币,可是银行拿着那么多美元也没什么用啊!这时商业银行再以1:7汇率将1亿美元的钱卖给央行!

    但是,央行自己是不像商业银行那样靠利差来赚钱啊!央行自己是没有赚钱业务的,它要买下这1亿美元的钱,唯一的办法只有印钱(7亿人民币),央行印的这7亿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同样外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来中国投资,也是这个流程,只不过在其撤资的时候,拿着人民币再去找央行换汇,这些人民币就会进行销毁。

    (三)政府支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中国政府每年都要定下大量支出预算,甚至还要形成一定的赤字。或许有人奇怪了,为什么中国人民这么节俭,而政府反而这么大手大脚呢?其实这倒不是中国政府不知节俭,而是因为政府必须用这种方式为市场增加流通性把印钞厂印出来的钱直接花出去,这些钱会随着政府预算直接进入各行各业,比如教育、科研、社保等诸多领域,或者直接用来兴建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最终前往每个民众的手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喜欢在经济不佳的时候,大搞基础建设的原因。

    二、各种投放货币方式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一)逆回购、MLF、再贷款等方式主要的渠道就是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向市场放贷是需要考虑资金安全的,什么东西在银行眼中最安全呢肯定是不动产,因为他就长在那跑不了,同时也比较容易进行风险控制管理。这也是为什么以前每次国家 “放水”,资金总是往楼市里面跑的主要原因。

    但是,现在国家已经提出“房住不炒”,对金融领域流入房市的资金进行了强监管,同时督促银行更加积极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因此,未来一定会出现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从而带动股市向着中小创风格转换。

    细说央妈是如何撒钱的

    (二)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对 “购进外币形成外汇储备”这种方式造成重要影响。如果人民币在国际上一直是贬值的趋势,那么很多外国投资者都会选择放弃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这就会使得我们国内的人民币供给量减少,从而造成市场利率上升,资产价格下跌,也就是钱更值钱了;反之,如果人民币未来走势非常强势,就会吸引外国投资者用美元兑换人民币投资中国市场,使得我们国内的人民币供给增多,利率下降,资产价格上涨,也就是钱毛了。市场上的钱多了,也是推动股市、债市上涨的主要动力。

    细说央妈是如何撒钱的

    那么这张图你会看了吗

    (三)在政府支出方面。这两年很多人都感觉到了,国家在政府支出方面已经开始勒紧裤腰带了,未来为了给企业让利,必然还会采取减税降费的方式,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相应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会相对困难,相关的工作岗位收入难有提升。

    三、国家是不是可以无节制地印钱呢什么决定了货币的供应量

    货币有一条计算公式: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也就是央行印的钱数,而货币乘数则比较复杂,它和准备金率有关,这里我用一个例子给大家解释一下。

    先假设最低准备金率是20%,也就是说当银行得到100元的存款时它必须留存20元,只能贷出80元,其次假设银行会将80元全额放贷出去。

    现在有某A往银行里存了100元,银行再将其中的80元放贷给B,如果B把贷来的80元又全部存入银行,银行再将其中的64元贷给了C,C又把64元存入银行,银行再向D贷出51.2元...依此类推,央行最先向市场投放了100元,市场上最后多的货币会是100+80+64+51.2+...

    解这个数列的值是500,其实就是100*(1/0.2)=500也就是实际的货币供应量。

    这里的1/0.2就是货币乘数也就是1除以准备金率。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都是可控因素,只要央行愿意都可以无限增大,所以无法看出货币供应量有什么限制。

    其实,在经济学里,货币还有另一条公式,即:M2增速=名义GDP增速+通胀率+政策值。

    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与名义GDP增速、通胀率、政策值有关,其中名义GDP增速和通胀率是不可控的,这是由全体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政策值则是政府根据现有的经济情况制定经济政策时的主动干预。比如,国家认为现在经济过热了,那么政策值就为负;而经济预冷,那么政策值就为正。

    M2增速-名义GDP增速-政策值=通胀率

    所以可以看出,M2增速和GDP增速之间一定要相匹配,否则会影响到通胀率的高低。

    举个例子,10年前ABC分别产出的一单位米,一单位面和一单位肉,流通次数假设为1,这个时候有3个货币来对应这三单位的产出,ABC各拥有1货币。生产力发展,财富积累,现在整个社会已经有了总量为60单位的财富,然而货币还是只有3。假设10年前C离开了这个地方,DEF来到了这个地方,现在C回来了,这个过程C没有参与任何生产,没有创造任何价值,而DEF在这10年里为这个地方产生了实际财富。但是C那1货币还在,理论上来说,c的购买力依然是整体的1/3,相当于C拥有了20单位的财富,尽管他什么都没干。

    所以,货币的增长与社会总财富的增长应该是匹配的。

    但是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的速度超过名义GDP增速,货币单位的购买力就下降,每个货币单位能够买到的商品数量也就下降。

    货币单位的购买力开始下降,物价上涨,就会形成通货膨胀。

    举个例子:比如我买了一套100万的房屋,我明明有100万现金,但是我不用,我只拿出20万付首付,剩下的钱存银行。然后我去银行贷款80万,用来买房。 等我买完房子之后,我银行里还存有80万,卖房的人拿到了100万,市场上一共就有了180万现金,比我贷款之前多了80万。同时,我还欠银行80万,但是没关系,这笔钱我可以用30年的时间慢慢还,在还完之前市场上就会一直多出来一笔钱。如果这套房一直倒手卖下去,甚至每一次都在加价卖。比如小李花200万买下房子,小王又贷款300万接手这个房子,再转手给贷款400万的小赵。很显然房子还是那套房子,并没有创造新的经济增量,但是市场上的钱却多了很多,只要房子里的钱流入的市场中,物价必然就会飙升。

    如果M2增速不断变大,脱离名义GDP增速,通胀率就会不断攀升。一旦国民觉得钱不值钱拼命囤积实物时,就会演变成恶性通胀。

    最近的例子就是委内瑞拉。

    自从石油价格下跌以后影响到石油出口的收入以后,委内瑞拉就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以至于国家的财政支出都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然后,委内瑞拉采取了下下策,开始用大肆印钱的方式来维持日常的开支和虚假的繁荣。结果导致了委内瑞拉国内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

    左边数量的钱才能够购买一卷卫生纸。

    细说央妈是如何撒钱的

    反之,如果M2增速不断变小,脱离名义GDP增速,通胀率就会不断下降。现实中流通的钱会越来越少,最终变成通货紧缩。

    通缩的时候大家觉得钱越来越值钱,有消费需求的也会压后消费需求,因为明年买会更便宜!从而造成大家都在存钱,没有人去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卖不出去,经济陷入了衰退。

    所以,虽然央行掌握着印钱的权力,但也不能随便印钞!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