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区块链

货币转化为资产的前提(现代经济增长的资本来源是预支未来的收益)

日期:2023-05-14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657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大崛起》(下)


    这本书认为介绍了中国政府用土地创造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和机制。其中谈到,土地之所以成为资本来源,不仅是因为它能通过交易换取资金,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金融手段,创造出新的资本,就像我们在深圳早期的城市建设,以及地方经济开发区的运作过程中看到的那样。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地方政府纷纷借助本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将土地作为信用抵押向银行贷款,或者向社会发行债务,撬动了大量的资金,用来打造一流的基础设施,并在招商引资中争取优势,以更快的速度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领先的经济高速增长。


    今天,我们来说说,中国经济增长的运行机制,背后体现了哪些经济原理,能带来哪些启发。


    中国可以利用土地国有制度,通过“土地金融”推动经济增长,但可能很多人还是有疑问。比如,政府可以用土地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而银行的钱可以无中生有,这是为什么另外,就算银行可以创造货币,难道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吗这样的模式如何持续呢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回答。


    关于第一点,银行为什么能创造货币,我们要知道:现代货币的基本特点,是它的发行不受技术限制,可以通过印钞或标注电子帐簿来快速扩张,不仅央行有无限造钱的能力,普通银行也能通过信贷增加货币。这一点我们在《现代货币理论》这本书的解读中介绍过,这里不妨再解释一下。


    假设一家银行,只有1亿元的资本,而一家国有企业(就像前面提到的兆润集团)要向它贷款2亿元,怎么办呢实际上银行并不需要从别的地方拉来1亿的存款,凑足2个亿来给这个公司做贷款,它只需要在这家公司的户头上增加2亿元,同时在自己资产负债表的两端加上2亿元的数字就可以了。结果银行不但不会减少资本,反而会使资产规模增加到3亿元。这里面的会计细节你可以忽略,只要记住结论:银行不用存款也能发放贷款,它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存款和贷款,作为新的支付手段。


    至于银行增发货币会不会引起通胀,取决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只要理解货币与经济增长的深层关系,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对此,本书作者作了进一步解释,甚至提出了新的见解。


    按作者的看法,经济增长分两个阶段,传统增长和现代增长。它们的差别在于启动资本的来源:传统增长主要靠过去的剩余积累来启动,而现代增长的启动资本则来自将未来的收益贴现。这是本书一个很重要的原创性观点。


    作者强调,在近代金融制度发明以前,经济增长中任何资本性投入,都来自节衣缩食。西方的大教堂动辄需要建几十年、上百年,因为教堂建设的资本来源只能是剩余的积累。中国也一样,修路、修桥、修宫殿,包括修长城,都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也必须靠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来积累资本。


    相比之下,现代经济增长的资本来源,不再是过去剩余的积累,而是转向预支未来的收益。打个比方,现在我们知道投资修建一座桥会很赚钱,但需要大量资金,如果在以前,我们一辈子也攒不够这么多钱,只能放弃。但在今天,我们先对桥建成后可能通行多少辆车、每天可能收入多少钱、多久能收回投资成本做出估算,然后将这座桥的收费权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来投资建桥,这样就可以不靠过去的积累而把桥建起来。


    这里要注意,当我们把桥的收费权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时,就增加了经济运行的货币。这跟前面提到的政府用土地做抵押,获得发展资金是同样的道理。中国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得发展资金,本质是将桥梁、道路、码头等公共产品的未来收益提前兑现。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机制的内在逻辑,它是符合经济原理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把中国的土地市场和股票市场相提并论。他认为土地市场中的房地产开发商,就像股票市场中的券商,负责包销地方政府出让的土地使用权(这就像企业发行的股票),然后根据需求开发各种楼盘(它就像股票市场中的理财产品),而居民就像股票市场中的股民,通过购买地方政府发行的“城市股票”(也就是当地的房产),分享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也就是房产升值)。这是很有启发的一个视角。


    另外,因为传统增长和现代增长资本来源不同,作者将货币分为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实物货币是以实体物品(比如标准商品、贵金属等等)为基础发行的货币;信用货币则是按未来收益(比如债券、股票、土地等的估值)来发行的货币。它们一个支持传统增长,一个推动现代增长。


    那么信用货币是怎么推动经济增长的呢


    打个比方,我们假设某个地方的政府用土地做抵押,向银行借款100个亿,用于支付基础设施和公务部门(包括医院、学校等)的支出,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首先,政府借款会使银行创造100个亿的信用货币,然后政府把这些钱付给基建部门和公务人员(包括教师、医生等等)。这些部门再把钱用于餐饮、娱乐、美容美发等消费,并且这些部门之间又会有购买和交易,比如公务员去买房,工人子女去上学,教师去看病等等,最终创造的GDP可能是政府贷款的好几倍。也就是说,政府的借款和支出会变成其他部门的收入,增加市场交易和社会生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这样就解答了前面的疑问。货币增加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它在一定条件下能推动经济增长。关键是创造货币要有可靠的信用做抵押,并且社会中有闲置的生产力。这时增加货币就能盘活资源,促进生产,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所以一个国家在经济衰退期间,或在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增长之前,政府通过借债或增加信用货币来推动经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这么做也有风险。因为借债是要还本付息的,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如果借债投资不能产生足够的收益,覆盖日常开支和利息并最终偿还债务,它就不可持续。比如,在传统经济中修桥,是用积攒下来的过去剩余来投资;而在现代经济中修桥,则是使用未来收益做抵押获得借款。这样修建起来的桥,如果没有足够的车辆通行,所欠的债务无法偿还,投资方就只能破产。这时候桥并没有消失,但没有形成以货币计价的足够资产,所以它并不成功;只有桥的日常运营收入能覆盖投资,才叫真正的成功,否则就无法持续运营下去。


    同样的道理,土地的资本化运作,本质是把公共产品未来的收益抵押到今天去借款,如果借来的钱投资质量很高,转化成了有价值的资产和未来更高的收入,那债务就不是问题。但如果过度借债,去搞“面子工程”或是没有收益的项目,长期不能覆盖利息和借款,债务负担就会越来越重,风险就会越来越大。


    关于这一点,作者估计,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在2015年到2017年间,大概是四五十万亿元,占GDP的50%~60%。再加上中央政府国债,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不足八成。相比之下,2018年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是107%,日本更是高达237%。中国政府的负债总体来说不算高。


    但是债务风险不能只看整体,因为欠债的不是整体,而是个体。就像如果某个人欠了1亿元的债务,虽然理论上全国每人出几分钱就够他还了,但实际上这笔债务足以压垮这个人。地方政府债务也一样,虽然整体数字不高,但是一旦某个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就会带来巨大的震荡。所以如何控制债务规模,提高投资效率,越来越成为中国地方政府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在本书的原作中,作者还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转型问题。在他看来,成功的经济增长必须完成一个转型,那就是从资本型增长到运营型增长,也就是从“花钱的增长”到“挣钱的增长”。只有当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借债投资为主,转变为居民消费为主,经济增长才算成功。这是中国经济在经历了40多年的大崛起之后,能否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另外,书中还谈到了不少现实问题,比如资本市场在大国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如何看待“货币超发”问题,怎么以公共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等等。但因为时间有限,今天不能展开。如果你有兴趣,推荐去读一读原书,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最后,我想用作者的一个观点来结束今天的解读。你可能知道,对于通过借债来发展经济,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社会上也有一些争议。对此作者认为,无论是说“土地财政”,还是说“土地金融”,债务都只是调配资源的工具。至于债务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安全,那不是工具自身的问题,而是如何使用工具的问题。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大崛起》钱言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