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货币平台

国泰君安理财中银货币(中银国际CEO李彤:中资券商下一个发展机遇)

日期:2023-05-17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的不断深入,在港耕耘30余载的中资券商,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成长为香港金融市场上的中坚力量。

    作为第一家中资境外投行,中银国际早在回归以前就开始参与香港资本市场活动,1993年7月就曾作为独家保荐人和主承销商参与了首支H股青岛啤酒的上市。可以说,中银国际是中资券商在香港发展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截至目前,中银国际在香港和内地市场总共完成了超过200家企业的股票发行工作,以主承销商或联合主承销商完成的新股上市项目超过50个,集资超过9,000亿港元。

    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中国基金报》专访了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总裁李彤,回顾了中资券商在香港的30年发展之路,展望了未来中资券商如何助力香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李彤女士身兼多项社会职务,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证监会)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交易所内地市场小组创始成员、香港中国企业协会执行会董、香港中国企业慈善基金董事会董事、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副会长、新加坡中资证劵期货业协会(ACSFI)顾问、香港欧洲商务委员会委员、文汇报“文汇之友”荣誉理事长等多项社会职务。

    李彤女士曾入选《亚洲金融》2015年“亚太金融界最具影响力的25位女性领袖”,财新传媒 2017年度“年度影响力女性奖”,并带领中银国际获得《亚洲货币》授予的“香港地区最佳国际投资银行”、“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资本市场特别贡献奖”等诸多重要奖项。协助香港机场管理局及国泰航空金融抗疫。带领中银国际,作为唯一的中国投行,参与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IPO────沙特阿美项目,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服务“一带一路”的典范。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基金报:作为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副会长,能否介绍一下在港中资券商,在香港回归25年来,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李彤:回归25年以来,香港金融业蓬勃发展,与内地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联系合作日趋紧密。中资券商在香港的发展史是我国持续推动改革开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香港回归之初,香港资本市场规模相对有限,股票市值规模只有伦敦和东京的五分之一,在港金融机构也以外资投行为主导。

    1998年百富勤投资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席卷中被迫清盘,作为当时的标志性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人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所遭受的挫折。

    2001年,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投资活动快速增长,香港积极发挥联通内地和国际市场的“超级联系人”作用,大量内地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补充资本实力和走向国际市场的角度出发赴港上市。

    中国履行WTO框架下证券行业对外资开放承诺,2002年中银国际控股作为在香港注册的投资银行取得了境内证券业务牌照。与此同时,中银国际逐步在欧洲、美国和亚洲等地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置了分支机构,在较短的时间内搭建了跨境全功能的业务架构。

    从香港回归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是香港股票市场规模扩张最快的阶段,虽然这一阶段上市企业以内地国有企业居多,但承销团队却以外资为主,中银国际作为当时少数能同时开展两地证券业务的中资投行有幸参与了大部分项目,但整体上在港中资券商的数量较少,承销力量较为薄弱。

    全球金融危机后,海外企业资本支出和股权融资规模下降,而中国经济延续较快增长,民营企业和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企业股权融资需求持续增加。在内地注册制改革前,较多民营企业、红筹企业和房地产企业选择在香港或美国境外上市。中资券商的内地企业和机构客户资源较为丰富,与时偕行加快在香港业务布局,香港中资券商数量日益增长,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员单位也从成立之初的8家增长到目前的138家,部分中资券商还实现了港交所上市。

    中国基金报:目前,中资券商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李彤:近年来,国际经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为重要标志,香港金融市场面临风险挑战增多。但此时香港金融市场经过长期建设,综合实力较回归时已有明显提升,当前香港股票市值是伦敦的1.5倍左右,略低于东京,主要低于A股市场和美股市场。

    与此同时,经过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港交所对科技创新企业和生物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明显增强,成为了仅次于纳斯达克的境外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中心,也为后续港交所吸引中概股回流创造了有利环境。经过长期国际化建设,香港中资券商也日益成熟,承销能力明显提升,在最近几年的香港IPO承销活动中,中资券商参与了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上市。

    2019年中银国际还作为唯一的中资投行参与了当年全球最大的IPO融资活动——沙特阿美上市,标志着中资券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香港中资券商的业务布局也更加丰富,从初期比较单一的承销业务逐步拓展到经纪业务、机构销售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衍生品业务等更综合、更全面的业务条线。

    目前,香港中资券商既是香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便利境内、境外双向市场投资的联通者。从部分上市中资券商年报数据看,个别券商境外业务收入已占整个集团业务收入的20%左右,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相比回归初期,香港中资券商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居安思危方能行稳致远,香港中资券商在覆盖国际机构客户、开展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和提升全球市场综合服务深度等领域,距离国际领先投行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些是未来中资券商需要着力提升的方向。

    中国基金报:作为香港中资证券业的核心领导,您认为中资券商在香港未来发展的业务空间在何方

    李彤:香港回归25周年是中资券商在香港发展的新起点。过去二十五年,中资券商在香港打开了国际化视野,基本站稳了脚跟,并依托内地企业客户资源在香港承销业务上取得了突出成绩。未来,中资券商在香港的业务目标应该是推动高水平的国际化建设,努力成为能够和美欧大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同台竞技的国际领先投资银行。

    未来中资券商在香港业务发展要更上一层楼,无疑将更直接地参与到覆盖各类国际金融业务条线的、和国际大行之间的竞争。虽然当前中资券商在资产管理业务、大宗商品市场和国际金融风险应对上距离美欧大行仍有差距,但中资券商如果能充分利用好香港直接联通全球金融市场的平台优势,在香港直接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掌握好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则,补足自身的短板,相信中资券商的国际竞争力将有持续明显的提升。

    与此同时,在未来内地市场持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接通内地与境外资金和市场的安全管道,和内地金融市场的交流合作将更加丰富多彩。中资券商背靠不断成长的内地大市场,如果能利用好香港和内地独特的互联互通安排,针对内地家庭日益增长的全球资产配置需要,内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时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的投资热情,提供全方位、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将有望收获更多的业务机遇和增长空间。

    香港一直是国家双向开放的桥头堡,未来香港将继续发挥独特的纽带作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国内、国际市场联通合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国家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香港带来更多的金融发展机遇。

    特别是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和RCEP协议落地生效,更加紧密的国际经贸投资合作将带来更加丰富的跨境金融业务需求。香港在金融市场和专业人才等领域都具有领先优势,能够为各类经贸伙伴,特别是和香港合作基础深厚、地缘连接密切的东南亚国家提供更多金融服务,香港各类金融机构也能以此为契机,大展宏图,开辟业务新空间。

    香港还在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将在提供绿色国际认证服务和联通国内外绿色投融资需求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中资券商在香港既可以助力更多境内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获得绿色融资,也可以了解甚至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认证过程,还能协助监管机构推动香港碳市场或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的研究与建设,在把握绿色金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国家和香港本地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中国基金报:您对巩固和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有哪些建议或意见

    李彤: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资本集聚、配置与流动的中心,是国家金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展望未来,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将带来更多挑战,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对于香港自身的繁荣发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发展与安全都具有积极意义。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将关系到香港经济长期繁荣稳定,需要在保障香港货币金融体系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巩固已有金融竞争优势,丰富和深化香港金融体系建设,打造更加独特的特色国际金融服务。我们建议:

    一是进一步巩固香港资本市场优势,包括继续优化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吸引更多优秀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来港上市,丰富香港上市企业的来源,除内地企业外也可以积极营销争取东南亚优秀企业赴港上市。

    二是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建设香港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资产管理业务不仅是当前国际金融业务的聚焦重点,而且更有利于发挥香港在联通内地资本市场方面的独特优势。未来需要进一步增加香港和内地的金融合作,丰富和扩大互联互通内容,例如考虑将“二次上市”企业纳入港股通标的或者探索将“跨境理财通”试点范围从大湾区拓展到内地更多城市等。

    三是进一步发展人民币业务,提升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包括进一步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丰富香港人民币金融产品的种类和风险管理工具,提高人民币计价产品交易的活跃程度等。

    四是继续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打造区域绿色融资中心。包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应用等领域的投融资需要;发挥香港专业服务优势打造香港在绿色项目发行、融资和认证等领域的国际专业地位;加大对碳金融产品的研究评估力度,积极探索成为区域碳交易中心的建设方案。

    五是建议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措施为金融机构吸引高端人才提供便利和支持,增强金融机构吸纳金融专才的能力。盖成大事,惟有得人才。无论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落实大湾区发展规划,还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香港都亟需一大批本地人才、大湾区人才和国际人才共襄盛举。目前,“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有效落实,社会稳定大局已然形成。因此,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稀缺的国际金融人才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尤为重要,建议制定香港(金融)人才工作规划,为金融机构聘请高端人才提供便利和支持,增强金融机构吸纳专才的能力,为香港经济的再次腾飞和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中银国际在此方面,也愿意竭诚提供支持和协助。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