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货币平台

e 产出 货币(32、恶性通货膨胀——弱本币化现象)

日期:2023-05-17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本文节选自——文贝刀著《物质自由》

    根据前述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物价的变化需要物质供需再平衡后才会发生的变化。当流通货币供给增加以后,支出需求上升,会推动物质需求曲线右移;而随着人力工资成本的上升或者企业期望盈余的上升,供给曲线开始上移;从而物质需求与供给曲线会相交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或者物质供给曲线没有变化,但随着物质曲线的右移,物质需求与供给曲线相交于供给曲线的竖线部分,从而物价上升。总而言之,除非出现产出区间上限出现持续性的左移,在一般情况下,一定是先有流通货币供给增加,而后有物价上升。前文分析的货币供给增加、人均产出效率E变化和进口产品变化正是基于上述机理影响价格变化的。但物价并不总是根据这种机理形成,会有一些特例。

    我们知道在金属货币时代,大部分的金属货币自身就是具备功能性价值的金属,如金银铜铁都是如此。此外,黄金除了功能性价值外,千百年来,黄金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一种天然的货币,即黄金除了原本的自然功能属性外,还拥有了货币职能这一社会功能属性。无论如何,金属货币都会拥有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就成为了金属货币的价值锚定或基准。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用金属货币这一特殊金属的价值度量其相对价值。

    而在信用货币时代,信用纸币自身的自然功能属性几乎为零,但政府法定其拥有了货币职能这一社会功能属性。因此,信用货币下的价值锚定就是政府法定的。由于信用货币的价值是法定的,如果持有货币的民众认可、相信,那么该货币的价值可以得到保障;但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民众对本国货币不认可,或者认可度不高,社会就会不可避免的寻求其他价值锚定如选用其他货币作为定价锚定或基准而出现“弱本币化”或“去本币化”现象。一旦社会出现“弱本币化”现象,物价的形成机理就与前文描述大不相同。

    正如一艘船如果没有锚,其就会在海面上随波逐流,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民众开始不太相信本国货币的法定价值锚定,民众持有本国货币的信心自然也就会动摇。这时,民众就会寻找到那些锚定价值稳定的金属货币或者信用货币。从目前时点看,锚定价值相对稳定的货币就是黄金和美元。而由于全球的黄金也都是以美元计价,因此,当一国民众不太信任本币时,民众就会在记账或实际交易支付层面用美元替代本国货币计价,也就是会出现“弱本币化”或“去本币化”现象。

    在没有出现“弱本币化”现象时,当本国货币相对美元贬值时,本币进口价格水平Pi升高,从而通过影响进口产品的价格水平间接影响全社会物价水平,由于进口产品只占全社会产品的一部分,且对全社会其他产品的价格影响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也就不会导致全社会平均物价水平同步同幅度上升。所以,随着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物质供给曲线会上升,但幅度会有限。

    但如果出现了“弱本币化”现象,即使本国流通货币供给量不变,物质需求曲线不变,物质供需曲线也会相交于更高的价格水平。这是由于当一部分民众觉得用本国货币计价难以确保价值稳定,对用本国货币计价、交易的信心不足时,民众在销售产品时会自觉的锚定美元计价(这些产品可能是进口产品,也可能是境内本土产产品),但支付货币的单位仍为本币(其实质就是不太相信本币的法定价值锚定,而认可美元为价值锚定,这就是“弱本币化”现象)。

    因此,如果出现“弱本币化”或“去本币化”现象,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导致外汇交易市场中本币相对于美元贬值时,不仅仅进口相关产品的价格会立即提高,社会中其他用美元计定价的产品价格也会直接提高(是一小部分产品还是全部产品价格上升取决于弱本币化的程度,当去本币化时,几乎所有产品价格都会同步上升)。这就意味着当本币贬值时,即使货币供给不变,全社会物价的平均水平也会直接大幅提升。因此,一旦社会中出现“弱本币化”现象,除了货币供给增加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之外,本币的贬值也会直接导致物价的大幅上涨。

    一般而言,汇率的变化能够成为调节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如当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滑,出口收入减少,进口支出增多,可能导致贸易逆差,本国货币就会贬值。在本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本国货币的贬值又会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刺激出口,抑制进口需求,从而改善贸易逆差。但“弱本币化”现象却会使得汇率丧失这一调节功能。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出口产品可能也会随着本国货币的贬值而同步提升本币价格。这时,出口美元收入就会减少,而由于货币贬值,进口美元支出就会增多,汇率的贬值对国际收支平衡也就没有调节作用。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国家出现“弱本币化”,当该国出现贸易逆差时,仅仅依靠市场经济机制很难实现国际收支的再平衡。

    并且,当货币贬值后,随着全社会大部分产品的本币价格提高,也就意味着物质供需曲线相交于更高的价格水平上。从物质供给曲线看,工资水平W和企业盈余R自然就需要相应增长,物质供给曲线会大幅上升。从需求曲线看,由于物价大幅上升,如果货币供给未增加,财富收入F的购买力会下降,支出比例a就会上升,全社会的货币支出需求也会大幅增长,相应,流通货币的需求可能就会大幅增长。如全社会货币需求增长,实体经济就会要求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通过直接注入或乘数派生方式增加货币供给。当然如果社会中的沉淀货币已经足够,货币供给量有时未必会随着物价的上涨而需要大幅上升。

    但当社会中出现“弱本币化”或“去本币化”现象后,由于民众对于持有本币的信心降低,除了必要的交易性货币外,民众持有沉淀货币的意愿会降低。民众一旦持有富余的本币将会考虑购买固定资产,或者希望变换持有黄金或美元。这就意味着社会中的沉淀货币减少,沉淀货币转换为流通货币的可能性也就很低。因此,一旦出现“弱本币化”现象,如果汇率贬值导致物价上涨,推动流通货币需求上升时,就只能倒逼社会增加货币供给。我们知道货币的供给是难以做到十分精准的。当物价上升之后,在一些行业或企业货币供给可能会超过流通货币的需求,在另一些行业可能还无法满足流通货币的需求。而一旦在某些行业出现了货币供给超过了流通货币的需求,这些富余的货币就会成为逐利的热钱而去寻找各种途径转换为固定资产或者美元。

    一旦外汇交易市场中新增了希望转换为美元的热钱,外汇交易市场中的平衡将会再次打破。由于对美元等硬通货的需求再次增加,本币将可能再次出现贬值(此外,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会导致其他投机性热钱进入外汇市场进一步抛售本币),从而出现货币贬值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倒逼增加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又导致出现本币贬值的恶性循环。因此,如果社会出现“弱本币化”现象,一定会出现恶性通胀;而恶性通胀一定会伴随着物价锚定其他强势硬通货的“弱本币化”现象。

    要跳出上述本币贬值、物价上涨、货币供给增加、本币再贬值的循环,理论上我们有三种选择方式:

    一是可以切断本币贬值与物价全面上涨的关联关系。社会出现“弱本币化”现象就意味着一旦本币汇率贬值,物价就会全面上涨。即使用行政命令也无法切断两者的直接关联,除非能够立即帮助民众重拾持有本币的信心。而如果民众持币信心恢复,也就不会出现“弱本币化”现象。因此,这几乎就是逻辑悖论而很难实现。

    二是切断物价上涨与货币供给增加的关联联系。在大部分时候,当物价出现上涨,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增大,自然就会要求银行体系增大货币供给。因此,物价上涨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也是市场经济下一种内生的需求。但如果货币当局强行干预,采取行政手段如通过配额或窗口指导等手段控制基础货币和信贷总额增速的方式控制货币供给时,就能够切断物价上涨与货币供给之间的联系。但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全社会实际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经济萎。

    三是切断货币供给与货币再贬值的关联联系。如果要切断货币供给与汇率再贬值的联系,我们可以采取固定汇率制度。但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固定汇率制比较脆弱,难以经受重大外部事件的冲击。一旦出现这种冲击,维护固定汇率就会需要耗费大量的外汇储备。

    此外,由于货币供给导致本币贬值的原因是由于货币供给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非实体经济真实需要的交易性的热钱。因此,如果能实现滴灌式货币供给,如哪个行业、哪个企业真的需要交易性流通货币,货币供给就精准及时的供应到哪里,投机性热钱的货币供给就会减少。显而易见,这也是比较困难的。但总体而言,如果社会出现“弱本币化”现象,要跳出上述恶性循环,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适度收缩货币的总量供给,同时在结构上尽量做到精准滴灌式货币供给。

    本文节选自——文贝刀著《物质自由》「链接」

    https://kdocs.cn/l/cpm7iEGmHBG4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