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货币平台

商品和货币读书报告(文艺复兴时期的货币文化史)

日期:2023-05-15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从最初的天然海贝到铜银金等金属货币的流通,再到发展出纸币,又到如今的数字货币,货币的种类和材质一直在变化。如今的货币可分为金属货币、纸币、数字货币,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铜币、金币、银币才是主流。


    在比尔·莫勒主编,斯蒂芬·登所著的《货币文化历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中,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货币文化,予以解读和分析,带我们走近那一段历史时期的货币文化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货币文化史

    01文艺复兴时期的货币文化史

    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运动大爆发,艺术、经济蓬勃发展,受战争、工业发展、当权者利益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各国的货币发展情况并不相同。


    除了货币常见的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之外,货币在当时的欧洲似乎变成了交流的媒介、一组工具,“人们以此交换信息,不仅是价格信息,还有政治信仰、权威、忠诚、欲望和轻蔑”。


    货币渐渐被赋予了文化痕迹和历史的标签。货币一度被当作是艺术品作为收藏,被当作一种文化标志而装饰在建筑物内,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很多欧洲货币会被印有统治者头像、语录、象征文化符号,甚至被当作是坟头的祭品。


    货币的差异性,代表了民族差异、宗教差异、代际差异、阶级差异、种族差异和性别差异。可以说,“货币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

    02硬币的流通和设计

    文艺复兴时期,小规模现金交易的货币主要是以硬币形式出现,金银铜为常见材质。铜合金打造的硬币广泛在日常生活中流通使用。约翰·米德尔顿认为,“贵金属硬币是由统治者流通到商人手中的,商人将贵金属硬币放到自家密室中,更像是某种形式的担保”。


    硬币之所以成为货币,图文设计是基本要素之一,外观不仅要体现出发行该硬币的统治者或国家的权威和国家形象,也可以反映当时的艺术潮流。硬币不仅触感适当、重量合适,而且要具有美感。


    硬币的设计一般注重政治权威、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三方面,硬币表现形式主要依靠文本、文本与图像结合这两种方式,如清朝推行的硬币,是满文与汉字相结合,正面是年号与通宝,背面是造币厂的名字。


    在硬币设计方面,当时中国铸币设计走极简风格,非常保守,遵循了古代传统。刻印文字体现了当局情况,不包含宗教以及如花草边框之类的意识形式内容,也不如欧洲当权者一般将统治权威图像放到硬币上。


    中国的硬币被当时的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伊斯兰国家所引进和所借鉴到本国硬币设计之中。中国元素在当时依旧在影响着其他国家。


    阅读货币文化史,了解的不仅仅是货币,更是货币背后所代表的着的人文历史。以史明鉴,方能看得更远。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