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货币平台

为什么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连金融大佬都能答错的问题:货币从哪里来)

日期:2023-05-14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连金融大佬都能答错的问题:货币从哪里来

    第1章 导言

    对于一般民众来说,恐怕没有人乐于听到银行,或者英格兰银行,能够创造并毁灭货币。

    ——雷金纳德·麦凯纳(Reginald McKenna),英国前财政大臣,1928[1]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一直以来都在迷乱的丛林中奋力前行的人……虽然我的研究领域在世界上每一所大学都有课堂讲解,数量已经足够多,但是据我所知,还没有出版任何语言的专著,对现代世界中的代表性货币理论和事实进行系统而完整的论述。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0[2]

    [1] McKenna R.1928.Postwar Banking Policy p.93.London W.Heinemann.

    [2] Keynes J.M.1930.Preface to A Treatise on Money 3 Volumes pp.vi-vii.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货币和银行对现代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全球关注。然而,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经济学家、银行家、金融记者和政策制定者,对新增货币是如何被创造的,仍存在广泛的误解。

    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对该问题缺乏共识和准确理解的情况下,任何对银行业改革的尝试都很可能失败;其次,创造新的货币和分配购买力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功能,而且利润丰厚。因此,这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利益问题,而非一场晦涩的技术辩论。更加清晰地解释这一关键问题,可以改进银行系统的民主合法性以及我们对经济的预期,或许更重要的一点是,还可以提高防范未来危机的可能性。

    本书运用简单的解释、非学术语言和清晰的图表,揭示了如何使用更简洁的术语来描述货币和银行的作用。我们努力的焦点在于客观地回顾这一体系在英国是如何运行的,但我们仍不敢称之为完整或者权威。如第3章所述,要想深入理解这一体系,需要分析货币与银行的性质和历史,而这两者本身又包含一些主观因素。

    在与英格兰银行工作人员、前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商讨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形成了一个全面准确地理解货币和银行的框架。我们通过本书证明,我们的分析最契合货币银行体系运转的经验观察,正如它当前在英国的运转一样。

    1.1 关键问题

    相较于给出答案,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的银行和货币体系来说,更多的是提出问题。除了提出围绕危机本身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怎样才能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同时,也对银行和货币的本质这一基本问题提出了广泛的质疑:

    ·那些货币——带来“信贷泡沫”(从而引发此次危机)的货币——从何而来

    ·那些货币——造成“信贷紧缩”的货币——去往何方

    ·英格兰银行如何通过“量化宽松”创造3 750亿英镑的新货币如此巨额的货币注入为何没能帮助经济快速复苏

    ·肯定有成本更低且更有效的方法应对银行业危机,而不是靠加重纳税人的负担或者迅速削减公共支出吧

    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同时隐含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也是本书的主要议题:“在英国,货币是如何被创造和分配的”这个问题似乎应该有一个简单且清晰易懂的答案,但在公共领域很难找到这样的答案。

    1.2 主要结论

    货币供给及创造

    定义货币极其困难。在本书中,我们从错综复杂的历史和理论争论中发现,任何被广泛接受作为支付工具的物品,尤其是被政府作为缴付税项的物品,都可以是货币。这其中包括银行信用,因为尽管朋友间的借条不受税务局或当地商店的认可,但银行的借条是肯定被认可的。

    新的货币主要是在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包括透支)或购买现有资产扩大或创造信贷时产生的,在创造信贷的同时,银行也在我们的银行账户中创造了全新的存款,而这些存款实际上就是货币。

    这种分析既不激进,也不新颖。事实上,世界各国央行对新货币来源的描述都是一样的——尽管通常发表在不那么知名的出版物上。

    我们将英国的现行货币界定为三种主要形式,其中第二种以电子形式存在:

    ①现金——纸币与硬币;

    ②中央银行准备金——商业银行在英格兰银行持有的准备金;

    ③商业银行的货币——主要指商业银行以贷款、透支或购买资产的形式创造信贷时产生的银行存款。

    只有英格兰银行或者政府可以创造前两种形式的货币,本书称之为“中央银行货币”或者“基础货币”。由于中央银行准备金实际上并不在经济中流通,我们可以将实际流通的货币进一步缩小到现金和商业银行的货币。

    经济中实物形式的现金占流通货币总量的比例不到3%,商业银行的货币(包括信贷和共存存款)占其余的97%。

    对银行业的普遍误解

    对于银行是做什么的,人们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描述。最简单的版本是:银行从储户那里吸收资金,然后把这些资金贷给借款者。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银行不需要等到客户把钱存入后,再把钱贷给其他人。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即在借款人的账户上创造了一笔新的存款。

    更为复杂的版本引入了“部分准备金制度”的概念。这种描述认可银行系统可以借出的资金额度能比其在英格兰银行存放的现金和准备金数量高出数倍。这是一种更为准确的说法,但它仍然是不完整并具有误导性的,因为银行仍仅被视为将存款转换为贷款的“金融中介”。它同时隐含着:银行创造的货币数量与其在央行存放的准备金数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该版本的分析也通常假定央行对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数量拥有显著的控制权。

    而实际上,银行创造新货币的能力,与其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数量关联度很低。以金融危机时期为例,银行每发放100英镑的信贷,仅存放1.25英镑的准备金。银行运行所参与的电子清算系统会在每天营业结束时,进行支付的多边轧差,因此银行只需持有很小一部分的准备金来满足支付要求。

    在我们看来,不是央行控制着商业银行可发放信贷的规模,而是商业银行决定着央行准备金的数量——英格兰银行必须通过放款满足这一数量要求,以确保金融体系的顺利运转。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意义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对经济繁荣和金融稳定有着许多重要的影响,在此我们强调与银行体系改革建议相关的四点认识。

    第一,尽管资本充足率要求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用,但它没有、也不会限制货币的创造,因此不一定能限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换句话说,资本充足率要求,对于防止信贷繁荣和相关的资产价格泡沫,大体上是无效的。

    第二,在一个信息不完备的世界里,信贷由银行配给,决定银行放贷多少的主要因素不是利率,而是银行对借款人偿还贷款的信心,以及对其他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信心。

    第三,银行决定了经济领域中信贷的流向。由于激励机制方面的原因,银行更倾向于给有抵押品或有资产的客户贷款,而不是给生产性投资贷款。因此,增量资金往往更有可能流向房地产和金融投机,而不是流向小企业和制造业,从而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四,财政政策本身并不会导致货币供给的扩张。实际上,政府并没有直接参与货币创造和分配的过程,这一点鲜为人知。但它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1.3 本书结构

    本书共分为7章:

    第2章回顾了银行被视为金融中介和托管人的普遍观念,审视并批判了教科书中信贷创造的“货币乘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货币创造的过程进行了更为准确的描述。

    第3章探讨了我们对货币的理解。没有对货币的正确理解,我们就无法理解银行业。我们批判了主流经济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观点,即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我们的研究表明,货币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和债务的社会关系。本章后半部分回顾了现代信用货币在英国的发展,从银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债券发行、央行的创建、金本位和放松管制到20世纪末数字货币的出现。

    第4章简要概括了当今货币体系的运作方式。我们通过购买力和流动性的概念来定义现代货币,进而阐述支付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包括中央银行准备金的作用、银行间同业结算及清算、现金、存款保险以及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产生的影响。这一章还分析了“量化宽松”政策,这是英格兰银行和其他央行近期采用的一种辅助政策工具。我们还研究了银行“偿付能力”和“资本”的概念,以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第5章考察了商业银行货币被有效管控的程度。我们分析了英格兰银行如何通过干预货币市场和银行间的直接交易来实施货币政策,从而改变货币价格(利率)。本章还对金融危机做出评论,并分析了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未能有效防止资产泡沫并最终阻止危机的原因。在第3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信贷市场上更为直接的干预进行了案例研究,其中也包括对国际案例的研究。

    第6章讨论了政府税收、借款与支出(统称为财政政策)的作用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包括欧盟对政府货币创造的限制,以及外汇如何影响货币体系。更多细节见本书附录3。

    最后,第7章总结了论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试图探索当前货币和银行体系可能的改革情形。我们还总结了书中讨论的一些可选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我们写作本书旨在增进人们对当今经济中货币和银行运行方式的理解,促进进一步分析和辩论,讨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如何能够创建一个支持经济更加稳定高效运行的货币体系。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