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货币平台

交行历史货币微缩银条(武汉过客·张之洞·武汉金融中心的推手)

日期:2023-05-14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工业、商业、交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支撑,张之洞顺势而为,武汉成为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仅次于上海和天津,走在广州前列。

    武汉近代银行业兴起前,主要是晋商经营的山西票号垄断金融。1895年之后,列强开始在汉口设立银行。

    票号方面以山西帮最有势力,计有蔚泰厚等32家。汉口钱庄共有145家,其中属于浙宁帮的有丰大等8家;属于绍兴的有裕德厚等10家;属于南昌帮的有裕大昌等17家;属于徽帮的有汇原等6家;属于湖北帮的有源茂隆等65家。武昌还有曹祥泰等39家钱庄。钱铺兼银炉房计有谦益等20家,当铺计有裕丰等20家,还有两家公估局。

    武汉过客·张之洞·武汉金融中心的推手

    从城墙上看龟山

    汉口的商业贸易得以迅猛发展,原因之一在于拥有庞大的金融资本,一大批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存在,是汉口市场崛起的重要支柱。汉口开埠之后,面对外国银行对汉口传统金融的冲击,旧有的钱庄、票号一方面试图应战,另一方面开始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张之洞督鄂之后,金融界在武汉地区的经济运行尤其是在商业贸易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商战中的有力支柱。武汉地区逐步形成了国营与私营共存的多层次的近代金融体制,既有官方的银元局、官钱局、铜币局、新式的银行,也有许多民间金融机构,如钱庄、票号、钱铺、银炉房、公估局、当铺等。

    汉口开埠以前,银两被当做交换媒介,由于清朝没有统一的银铸币,因此汉口通用的各地宝银,名称种类不一,成色也参差不齐。就种类而言,当时汉口使用的宝银主要有三种:元宝银,重约50两,形如马蹄,称马蹄银;小宝银,重10两,形式不一,也称中锭;小锞角,形如馒头,重量一二两至三五两不等,也称小锭。此外还有碎银,是一两以下的,称粒银、滴银、福珠。

    武汉过客·张之洞·武汉金融中心的推手

    墨西哥鹰洋

    我国银元制度的确立,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鸦片战争前后,中外贸易逐渐发达,外国银元开始随洋货输入中国。1879年出使大臣曾纪泽奏称:“美国之‘多拉’,华语称曰:‘花钱’,每元重合广东市平七钱二分,银色约九成有余,流行中国沿海垂数十年……其非沿海省份,如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处,近因茶叶贸易,‘花钱’亦渐通行。”当时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除美国“多拉”外,还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等。

    武汉过客·张之洞·武汉金融中心的推手

    美国花钱

    由于银元币值比它本身的含银量要高,所以它的流入引起中国利润外流。为抵制起见,以铸造银元有利可图,各省纷纷要求自行开局铸造。清廷许可各省铸造银元,最早者为广东,其次为湖北。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在湖北开铸银元,按广东标准铸造。银元局设武昌三佛阁街,蔡锡勇为总办,次年开始正式铸造。蔡锡勇采购机器,建造厂房。所需经费4万两,调拨铜币局停铸制钱后存款3万两,不敷之数,设法筹足。银元局向外国购置铸造大小银元全套设备以及原料银条,招聘外国工程师校准成色。1894年,开始铸造库平重7钱2分、3钱6分、1钱4分4厘、7分2厘、3分6厘的大小银币5种。每日可铸银5000两。所铸银元先在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试用。为应资金周转之需,向江南支应局借拨20万两,作为购买银条之用。1904年4月至5月间,张之洞奏准铸造全国划一的银币,每元以1两为准。于是银元局改铸库平重1两、5钱、2钱、1钱的大小银币4种,所铸之银统照库平核资收付,以防作假。此项银币共计发行7000余万两。后因国家度支部改铸1.06两的银元,才将上述银币收回。但旧铸7钱2分的银元及墨西哥鹰洋流行民间的为数很大,仍然使用,随市价涨落。湖北未尽收回的银元,以成色比他省所铸更优,畅行江浙各地,价格也较他省高。

    武汉过客·张之洞·武汉金融中心的推手

    张之洞为推广银元流通,规定所有湖北境内各局卡厘金、盐课一律用银元交纳,支拨官款酌量搭用,按当时银元、银两市价折算。沿江、沿海各省通商口岸及内地商民,都准将湖北官局所铸银元与广东省银元一样使用。由于银元有一定模式,平码、成色划一,取携方便,尤利行远,商民逐渐习惯使用银元,它很快成为武汉市面流通的重要交换媒介。

    晚清时期由于银贵钱贱,制钱的面值很低,不法分子多将制钱熔毁成铜贩运可获利3倍。同时又私铸鹅眼小钱,流通市面,但完粮结算又需用大钱。当时银元还未通用,只得用银锭和碎银兑换大钱。而银子成色不一,量秤又不规矩,经常发生纠纷,扰乱市场。为此,张之洞研究对策,决定改弦更张,铸造铜币。1896年,针对湖北市面流通铜钱缺少和价昂,张之洞将湖北所铸银元运至广州换成铜钱,再运回湖北,以缓解市面铜钱流通量不足的压力。1898年,在武昌原宝武局基地建造铜币局,改土法铸造为洋法铸造,以3万多两银子购进美国汉立克纳浦厂春饼机、压字机、剪床、摇光角、刻字铜模、蒸汽机,再加上湖北枪炮厂、湖北铁厂和银元局固有的热辗、冷辗、烘炉、锅炉等,合计用银5万两。遵照户部规定,以每文铜钱7分铸造,每日铸钱400串。后制钱停铸,铸币厂归人银元局。

    武汉过客·张之洞·武汉金融中心的推手

    1901年,银元局又试铸当10铜元100万枚,与制钱相辅而行。1902年,重建铜币局,与银元局分开,每日铸30余万铜元,行销很广。1907年,又铸一文铜币,每枚重3分2厘,与制钱并行。但因成本过高,形成亏损,不久停铸。

    当时湖北所铸银元、铜元、制钱,活跃了商品流通,保证了市场所需,地方财政当局也获得一定效益。由于湖北铸造之银元、铜元质地优良,行销江南诸省,在各地畅行无阻。直到今天,湖北早期铸造的龙元,仍为铸币界、收藏界所重视,价值越抬越高。

    随着商务迅速发展,交易和结算时银元、铜元不足,使用不方便,困扰着市场。张之洞于是决定设立官钱局发行纸币。纸币上使用湖北布政使司印信、善后局关防,名曰钱票、银元票。钱票以制钱一千文一张,银票以银元一元为一张,在湖北省内与银元、铜元一律通行,也可用以用来交税。这种银元票和钱票,流通方便,行销很广,外省也通用。考虑到外省商民持票兑钱的需要,又于1896年在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武穴、安陆、岳口等地设官钱局分局,专司银票、钱票兑换。

    武汉过客·张之洞·武汉金融中心的推手

    湖北官钱局的创办是成功的。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湖北官钱局的发钞性质部分地符合于发行纸钞的原则和规律。湖北官钱局发行的银钱票可以与银钱相兑换,大大方便了流通和结算。

    湖北官钱局的规模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扩大,开办之初仅于汉口设一分局。1906年在省内宜昌、沙市、樊城、老河口、武穴、安陆等市镇都设立了分局。1908年,不仅规模继续扩大,还与省内十几个县镇的商号订立代理合同,建立兑换钱票银票和相互存款调拨款项的关系,并在湖南、江西两省设立了代理店局。

    开办之初,管理局务的官员“官气”十足,衙门气太盛,一般商民不敢入局兑换银钱票。5年之内湖北官钱局只发行了160余万串。1901年后经整顿,商业性质增强,裁撤护兵,听任商民自由兑换,流通量逐渐增加,发行量也逐步增大。到1908年发行的官票合银11123349两,而这一年国家开设的户部银行在汉口才发钞值银29940两,二者相差极大。不仅发行官银钱票,湖北官钱局还开展存放款业务,1906年开始,官项存款常在70万两左右,私家存款达100-200万两。放款开始只对公家,后来也向私户放款,如向工矿业、商店放款等,实际上已成为省级银行的雏形。湖北官钱局直到1928年,才为湖北省银行所接管取代。

    武汉过客·张之洞·武汉金融中心的推手

    总之,张之洞举办的官钱局,既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钱庄与票号,也不同于清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设立的官银钱号。他的设立是为了解决银钱金属货币的缺乏,后来又逐步开展了存款业务,实际上是近代银行的初始形态。湖北官钱局发端之后,许多省份都随之设立。



    银元局、官钱局、铜币局等均为张之洞所设。官钱局就其功能而言,已具湖北地方银行雏形。张之洞虽没有来得及举办银行,但他支持国家和外地在汉开办银行。当时在汉口开业的中国银行有7家,包括上海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上海中国银行(1905年)、大清银行汉口分行(1906年)、浙江兴业银行(1906年)、上海交通银行(1908年)、上海四明银行(1908年),还有信义储蓄银行。



    武汉过客·张之洞·武汉金融中心的推手

    大清银行汉口分行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