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股票

了然股票配资公司(从银行柜台到银行监管——我所亲历的银行变革)

日期:2023-11-14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从银行柜台到银行监管——我所亲历的银行变革

    写下这些话的时候,还是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我是于2018年国考结束后进入到所在地的省级银行监管部门工作的,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这只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职业,但回想起过去近4年来的银行从业经历,在这场席卷而来的金融凛冬里,这里至少可以给我一隅用来取暖。

    我还记得两年前师傅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优秀的渔夫不应该只会在大海里捕鱼,更应当学会在风暴来临前收网上岸。”

    2015年3月份,我接到了S市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培offer。

    也正是在同年4月,人民日报公开喊话: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

    回想起当时刚去行里签约的时候,跟楼下营业部的理财经理聊起来,发现他似乎无需太过营销便能轻松保持日均金融资产几千万的业绩,而其中权益类资产占据了相当一部分。

    那个时候满腔热血,幻想自己入职后能迅速走上人生巅峰赢取白富美。

    现在想起来,发现自己忽略了三点极其重要的客观约束:

    1、行情往往是阶段性的,轮到你的时候可能就该埋单了;

    2、蛋糕就这么大,不可能人人都吃饱;

    3、禀赋的不同,决定了起点乃至终点的不同。

    7月份入职,果真要先从柜员开始干起。

    但一起入行的H似乎并不需要,他的父亲是市财政局的党委委员,直接定岗在了金融市场部。抛开特例不讲,其余的10几号人分别被派往了市区以及远郊的数家支行。

    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个人都要在三尺柜台度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光,直到被领导看重,派往新的岗位。

    在银行里,同期的兄弟姐妹往往会成为你最亲密的伙伴,同时也会成为你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有位老领导曾跟我说:“在银行里,新员工三年内不出头,基本也就会被人遗忘。”

    我被分去的是一家新开业没多久的科技园支行,整个支行加起来没超过20人。值得一说的是,刚入职第一天我就碰到了棘手的事情。

    我作为一名新人,自然被行长安排到了大厅做大堂经理。就在接近中午的时间,来了一位极其暴躁的客户,一进门就指着理财经理了鼻子大骂。该客户在5月份A股几乎最高点的时候买入了我行新发行的封闭式基金,但到了现在都无法取出,理财经理在销售基金时似乎也没有告知客户该基金有三个月的募集期。窘迫的理财经理借口去找行长把我推到客户面前,而对业务一无所知的我只剩尴尬的讪笑。

    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监管者的我暗自为当初的沉默感到庆幸,在不知道客户是否携带录音录像设备的情况下贸然进行答复,极有可能会被客户拿做投诉证据,而导致职业生涯的崩殂。

    银行里的老油条们在这个时候,往往会选择让愣头青来顶雷。

    与此同时,在其他支行,在其他同业机构,类似因为持有的理财、基金亏损而闹事的客户层出不穷。那段时间,经常听到理财经理念叨:“切,当初赚了时候也没见你来感谢过我。”

    一段时间之后,我被安排到对公柜台学习。

    那段时间,几乎天天都有新成立的企业排队来开对公账户,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科技园区的某某资管公司,某某互联网信息公司。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都纷纷变成了久悬户。

    在前赴后继的创业大潮之下,我见证更多的是抛出概念后发现无法填充的铩羽而归。一群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聚在一起,想做些酷点的东西,但很多情况下,成果变现的快慢与这群人集体迷茫的速度往往成反比。

    11月份,我在行里运营条线举办的年度考试竞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出于对我的肯定,行里借调我去分行新成立的集中作业中心协助办理票据业务,想来,那也是我最近距离接触到同业业务的地方。

    作业中心分为现金、凭证、外汇、票据等数个团队,我所在的票据团队原本有5个人,因为其中一人休产假而出现岗位空缺。在刚来的一个月里我负责协助其余4个人做些杂活,每天帮忙手法快递、录入票据信息什么的。在整个作业中心大厅里,我们团队的忙碌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团队,每天要核验其他支行录入的票据信息,贴现、转贴、买入返售似乎充斥在每天的8小时甚至更长的工作时间里。相比而言,隔壁的外汇团队就清闲了很多,但谁曾想,在不久之后他们就会因离岸业务的兴起也深陷忙碌之中。

    相比其他团队而言,票据团队也有一点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经常被各种领导进行“业务指导”,上到金融市场部老总,下到支行客户经理。

    在商业银行,领导的关注度,永远取决于你所创造的利润。

    那年正值银行同业业务蓬勃兴盛期,在那一年,本行的金融市场部贡献了全行营收的30%。而H同学,作为新入行的菜鸟竟也在年末收到了一笔不菲的奖金。

    相对比而言,我刚过5位数的年终奖在他的6位数面前变得抬不起头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核心部门的渴望变得愈发强烈。

    对于一名初入行新人来说,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总归来说都是个不错的主意。

    在2015年的全行年会上,我同其余3名同期员工一起上台做了新员工入职报告。也正是由于这个契机,我开始逐渐被分行团委看重并安排参与了更多活动。永远不要小瞧团委这个神奇的组织在一家银行中的作用。虽然看起来它只是在组织各种可有可无的文艺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是领导了解基层员工的一中较为快捷高效的途径。当然,为了取悦于这个组织的领导者,你也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来予以配合。

    工作时间、活动时间以及私人时间,永远是三角形的三条边,在周长固定的情况下,你只能根据你想要的形状去选择牺牲其一。

    凭着还算不错的表现,在结束作业中心的借调之后,我被派回原支行做起了对公客户经理助理。

    那是在2016年,分行的经营战略开始由重利润转向重规模。然而这一举动并未在实质上有效改善分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因为就在那一年,房地产开始了疯狂的暴涨。

    消费及小微金融部以及各支行的个贷部成为了全分行最忙碌的条线,浩如烟海的个贷卷宗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办公桌,彻夜常亮的办公室活跃着一个又一个忙碌的身影。起初是行内员工享受8折优惠个人房贷利率,继而扩大到了全行客户。人员配置上也明显向个贷方向倾斜,一时间分行贷审、市辖区各支行的派遣制人员扩充了几十人。我们支行一共配备了2名专职个贷客户经理,而我作为一名客户经理助理,自然也被抽调去给他们帮忙。短短两个月时间,他们把本区所有能跑的楼盘都跑了一个遍。不计较开发商资质,不计较客户素质,应贷尽贷,帮你美化好材料也要贷。就这样,一年时间,分行的个贷业务量激增135%,个贷客户经理的年终绩效也很罕见的超过了对公客户经理。

    不知道当初拉我跑楼盘的客户经理大哥,在拿着6位数年终奖的时候,是否也会在夜里想起那些他曾经帮着编造收入证明的客户们。

    个人房贷的狂热一直持续到本市出台限购政策,但这似乎只意味降温,刚需客户依然十分坚挺。真正的寒冬伴随着信贷规模的紧缩一同到来。这一年,我们分行的存贷比首次超越100%,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个人房贷业务全面暂停。

    陪跑数月的作为对公客户经理的我,也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一下本职业务了。我参与的第一个case,是一家智能家电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刚过B轮融的小微企业。我承认自己一开始是有些偏见的,但真正前去核保的时候,看着坐在对面的85后青年才俊,我心里说不出是羡慕还是自惭形秽。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对比,在银行中常见的员工多是严肃谨慎、不敢逾矩的形象,说话做事之间,生怕出现纰漏,同时又渴望在领导面前得到肯定,因此而过分小心翼翼着;而在这家企业当中随处可见的是神色轻松、着装各异的胶原蛋白和行走的荷尔蒙。

    尽管我们很难就这两种不同的外在表现而去评判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好坏,但从人员架构上来讲,至少可以看出谁占有了更多的新生代生源。

    在此之后我陆续经手了很多笔业务,有主板公司的超短融,有打着股权质押的旗号来配资的创业板企业,经历过为了一笔定增业务千里迢迢赶去帝都却被人拒之门外的辛酸,遇到过拿着50万银承想要贴现却被我们打发去找票贩子的客户。但在不断变着法拓展资产业务的同时,我逐渐发觉:

    1、优质资产在不断减少,很多披着华丽外衣的资产,深究之后是令人堪忧的内里;

    2、信贷规模不断压降,季初的规模越来越难抢,分行的内部营销也开始愈发吃力;

    3、存款压力越来越大,在当年的四季度会议上,支行行长把存款的新增奖励提高到了万2。

    俗话说,干一天银行,拉一天存款,但在存贷比重压之下,资产业务增长的需要,给存款营销增加了更多压力。

    也是在这个时候,很多同业开始尝试为网贷平台背书,接手他们的存管业务,那个时间支行的对公团队里专门安排了一个专职人员每天联络各类产业基金、资管公司、互金公司。那个时候,整个分行最吃香的依然是金融市场部。为了找到资金出口,在优质资产难寻的当下,银行选择了同业游戏。

    那是2016年的冬季,温度不算太冷,温带季风气候以其潮润的空气给整个城市罩上一层忧郁的气质。

    那个时候经常阴天,一到傍晚街道都镀上一层淡蓝的底色,透过十几层楼高的落地窗向外望去,车水马龙、流光溢彩,像行走在水流里的船只。

    我有段时间被安排来分行的金融市场部学习了一周,我很喜欢那个办公室,因为那是整个分行大楼为数不多可以看到海的地方。

    但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见证了金市最后的热闹和繁华了吧。

    就在2017年旺季营销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场名为“三三四十”专项检查就这样铺展开来了,起初大家都还没反应过来,以为这也只是跟几年前的“两遏制两加强”差不多的一阵风而已。

    但当运动式监管轰轰烈烈铺开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他们玩真的。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金融市场部的通道业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各类委外、同业理财业务基本停摆,原本忙碌且快乐的金市人也纷纷转型去做了投行业务。而作业中心的票据团队也成了看天下班的闲人,反观隔壁的外汇团队却因为离岸业务的兴起忙的热火朝天,而交易银行部在分行也逐渐开始变得风头无两。

    后来跟一个但是在券商金融市场部的朋友聊起来,他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回家卖起了保险,而我们的H同学也早在潮水退去之间,被他父亲安排到了当地的城投工作。

    那个时候,分行开始提出了“零售业务是中场支撑力”这个口号。而各个对公客户经理也开始放下身段在朋友圈转发各类办理信用卡找我有好礼的广告。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各家银行推出了直到现在余温仍在的现金分期业务。相比其他需要房产、社保、经营背景等等条件苛刻的个人贷款而言,现金分期业务仅仅只需要客户拥有一张信用卡,并通过信用卡授信绑定“XX金”业务即可。即贷即用,根据3期到36期不等,手续费由3%到24%不等。其实乍一看,9%的年化手续费似乎并不高,但现金分期的套路在于虽然本金在不断减少,每期需还的手续费始终不变,最终折合年化利率16%之多。在如此高企的利润面前,各家行找到了新的应收方向,2017年全年我们分行辖内 “XX金”营销累计突破4亿之多,就模拟利润而言,基本可以占到总体的40%。

    但毕竟是全员营销,蛋糕虽大,分的人更多,所以摊到每个人身上似乎也没有多么喜悦。

    那个时候,在2017年春季来临的时候,我开始逐渐感到了一丝的寒意。分行行长在旺季总结会上说,未来10年要做好更加拼命的准备。没成想,在说完这话不久之后,他就被调往了其他地区。而我们作为他招录的倒数第二批学生,轮岗活动似乎到此结束。

    所幸的是,因为之前在活动中的表现被领导的相中,我连同四个人一起被召集去参加了分行办公室秘书的选拔考试。从笔试到面试一共延续了差不多一个月,得知我参加此次考试的支行行长也在那段时间里对我关照有加。

    想来,也似乎正是这一个希望支撑我走过了那段灰暗的岁月。

    7月,结果出来了,我们几个都没被选上,新调去的是个从外面招聘过来的家伙,这感觉,像被人戏谑了一番一样。

    那个夏天我过的很沉闷,海滩、啤酒、烧烤都没能让我兴奋起来。

    入行三年,我开始为自己接下来的职业发展感到担忧,并开始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按照尼古拉斯金涛的说法,身在顺周期产业当中的我,是没法自己决定自我命运的。这种被市场、被职权操纵的感觉,让我感到着实压抑。假设这场金融凛冬势不可挡,我希望能风暴来临前,至少能够成为一名旁观者。

    看着早我两年入行的客户经理兄弟拼死拼活一年到头,拿到手的还不到20万,我咬了咬牙:考公。

    做这个决定前,我反复在钱权闲这个不可能三角的问题上进行权衡,但主要问题是还是考哪、能不能考得上。这是一个风险收益的问题,也是一个匹配选择的问题。那年网上某某小道公众号流传着一份小道的小道传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名单,其中一项是银监会、保监会合并的安排。不管这消息是编造与否,但国家对于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的讨论是愈发明显的。

    最终我把目标定在某省级银监局的监管岗位上。

    在职考公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这意味着要花远大于竞争对手的努力和远小于竞争对手的时间去赢得对手。

    那段时间,我冒着变成未老先秃的风险,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考公的事业当中去。10月报名,买了3本专业课教材,4本申论行测教材,翻出当年的考研书籍。那两个月时间基本每天睡眠6小时,恰逢对公业务最艰难的时期,隔三岔五要去应酬客户,就连考试的前三天我还在酒场上喝了个烂醉。

    索性最终结果不错,成功吃面。2018年3月参加面试,15分钟的面试时间,考官各种追问硬是拖到了50分钟。

    面完出场的那一刻,我只觉得浑身放松,对结果似乎也不是太过在意了。

    那天在下雨,透过湿润的空气,我闻到了一股春天的气息。我想起了考场上考官问我的一个问题:“how to solve problem in a creative way“。我当时想到了这三年的从业经历,想到这三年见证的银行业转变,我见证过狂欢也体验过落寞,而我自己也是一步步由一个踌躇满志想要成为银行大佬的懵懂少年,转身走上了考公之路。

    我想,我遇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或许也是千千万银行人也同样面临的问题。有的人选择用穿越牛熊的精神来积极进取,有的人选择像我一样寻找转型的出路,但仍有更多的人依然在原地焦灼的等待。我们不知道银行的未来究竟走向何方,运动式监管和去杠杆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金融业的产能,金融科技的成熟也意味着未来诸多岗位的消失。

    这一切意味着降薪、裁员,也意味着每位银行人势必要跟随银行转型承受阵痛。

    “we could never always do things right, but we can choice to do right things.”我确实不知道如何能尽快的创造性解决当下的问题,但选择做正确的事,至少可以避免自己感到迷茫。但要明白,当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正在发生的时候,熊彼得所说的创造性毁灭也正在发生。

    录取结果是在4月份揭晓的,在此之前我面试了一家三线城市城商行的公司部副总职位,没想到还拿到了offer。但思虑再三还是拒绝了,原因很多,主要是给的钱太少。5月份离行的时候,支行行长叫着全支行的人给我开了场送行宴,席间各种吐槽分行。后来到了9月份,他也被调去了郊区一家新成立的支行当行长。而到了今年11月份,因为之前业务违规被当地监管部门罚款2000万元,导致全行奖金全部打了8折。年中会议的时候新行长提出的减员30%的口号,想必到现在已经差不多通过员工跳槽离职的方式达到了吧。

    这也差不多就是我在银行3余年来的从业经历,可能也是诸多银行人的所见所闻。

    我不能说目前的工作多么轻松惬意,毕竟运动式监管累的不仅仅是被监管者。

    但当我作为一名旁观者、监管者再去看待这个行业的时候,不仅感到唏嘘,前些日子听到一位业界大拿说起来,在万米高空看世界,一目而了然。

    而作为一个微观个体,在经历历史的时候,环顾四周,都是跟自己一同在创造历史的金融民工。

    是在力量的蓄势中爆发,还是另辟蹊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以上所述,就是我自己的creative way。

    本文来源:学长混在金融圈作者:咩咩学长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