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股票

股票猴王(股海往事:A股的5年牛市,只是你未经历过)

日期:2023-11-11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不要羡慕美股的十年牛市,我们A股在不到30年历史里面,也曾经有过5年的长牛市。

    因为机缘巧合,家里在1992年买到了广州本地股“珠江实业”和“白云山”两家各500股原始股,我去处理证券账户开户、领取股票等手续,接触到这种西方玩了几百年,而国内处于婴儿阶段的新事物,从此懵懵懂懂地踏入茫茫股海,历经了A股所有牛熊,当时作为参与者(现尊称“韭菜”),历经了很多现在体会不到的趣事,有空就逐个给大家分享一下。

    【新生的股票不如老旧的国库券】

    90年代开始的股票市场,其实全民都不知道什么是股票,没有严格监管,没有配套的法律规范,有的只是央妈的定的模糊的规矩和外国股票市场的零星经验。反而,国债和国库券倒是当时金融从业人员还能明白的玩具。

    股海往事:A股的5年牛市,只是你未经历过

    1990-1991年,上海、深证交易所成立后,两市加起来才13家上市公司,作为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一个试点,玩不溜就可以推倒的。不过,既然要开始玩,那就玩全套吧,有了交易所就要配套证券公司。证券公司都是新生儿,也只能从银行体系里分裂出来。当时上海有3家券商--万国证券、申银证券和海通证券。

    券商的资本原始积累来自于国库券的套利。当时,中国各地市场因投资者市场意识不同,国库券价格差异很大,把东北的80元国库券弄到上海去卖,就能卖到100元。呵呵,别问我为什么,当时如果我懂了也不告诉你,在当时这叫消息不对称。最早发现信息不对称的人叫:杨百万,也是靠着背国库券倒卖发的财。

    当时,券商是能够充分利用不对称的信息优势,甚至违法来获取先机,牟取暴利。之所以说起这些往事,就是要告诉大家,股市本身从新生开始,就植入了赌博的基因,这是哪个国家,哪个股票市场出生以后都必然要走过的第一阶段。

    【僧多粥少的股票】

    股票是什么,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可能还不会明白,但随着表现形式的刺激,不用多久就有人弄明白了,股票就是:钱生钱的玩具。

    上海交易所刚开始只有8只股票交易,除了单边上涨就没啥好说的了,毕竟钱是全上海乃至全国那么多,股票只有8家。于是,股票奇观之一:证券公司每天聚满股民看着大屏幕,而股票交易却寥寥无几,用现在的话语讲就是:大家都在排队买涨停板价格,买到的人欣喜若狂,因为买到股票的人明天开始数钱了。

    场外现金嗷嗷叫地想买股票,但场内股票就那么多,供求完全不平衡下,从这一刻开始,股市就总会面临“扩容”压力。光怪陆离的政策就层出不穷了,而且好多年股市的宿命都没能打破:供与求总是无法取得平衡。

    荒诞的政策不断地扭曲市场,市场又时不时做出离奇极端的反应,让政策制定者恼羞成怒(比如2017年倡导价值投资,但游资非要炒次新)或者焦虑万分,然后用更离奇的政策去束缚或刺激市场,然后市场奄奄一息(熊市)或兴奋异常(牛市)。这就是一直被诟病的:政策市。

    【超级扩容】

    1992年,沪深上市公司共54家上市公司,1993年有177家,1994年递增到287家。募集金额1992年50亿元,1993年276亿元(其中82亿配股),1994年为99.78亿元(其中50亿配股),这三年是股市迅猛发展的阶段,一二级市场上市套现,权证满天飞,T+0博傻,等等的现在已经无法看到的奇观,在当时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熊市。

    再来撸一遍当时是怎么发行股票的。上海、深圳分别只是地区性政府发行股票上市公司,这么大的肥肉怎么可能就这两家吞了于是,就做成一个每年上市资金规模定额,分配给各省、直辖市及中央部委。很不幸,本应需要符合条件才能上市的,最后变成了一个特许融资的产物。

    比如90年代最大型的基建项目:三峡工程。就有一家叫猴王的公司上市了,包装的上市材料是说:该公司生产焊条,直接供货给三峡工程,整个三峡工程如何如何庞大,消耗的焊条如何如何庞大,公司前景就如何如何庞大,如此云云。这也是第一次中国股市开始了讲故事的时代,甭管实际情况如何,在当时供求并不那么平衡的时候,这样的故事,就是听着好听。现在股票市场里找,猴王A早就寿寝正宗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很难指望市场、企业、政府、管理等各方各面不投机、不钻空子、不欺瞒了。

    【90年代中期的两大事件】

    如果说,1990-1992年是股市的初生儿,那么92-94年就是市场扩容的第一个牛熊市,让人初步理解了什么是股市,以及影响股市的因素并非外国经验的市场经济,而是政策。

    那么到了1995-1996年的年代,就是权力争夺的第一次体现。

    第一件大事是国债期货事件。为了开发新市场,获得更为强势的财政部支持,1992年底上交所建立了国债期货市场,允许部分券商自营买卖,之后再逐步开放到个人投资者。

    记住一个当时的背景就是: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高通胀导致了钱需要有保值的渠道,央妈出台出现保值补贴,国债也从固定利率变成浮动利率,从而让国债期货的价格波动加大了,当时清算的金额已经到达100亿元的级别。也就是说流动性很充足。

    1995年就发生了一件很神奇的事件: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是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库券的代号。有过买国库券经历的老人都知道,为了保值增值。这票327国债是在1995年6月到期,票面利息是9.5%加上保值补贴率,每100元债券到期应兑付132元。但是,327国债在期货市场的价格却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动,因为市场流传说,财政部认为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指92年开始的三年期定期存款)12.24%相比,327国债的回报太低,可能到时候会调高利率,以148元面值兑付。

    好吧,又是一种信息对称性的问题。支持这种说法的是在327国债里做多的死多头,它的背影是财政部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中经开)。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肯定是有消息的主,都会跟着死多头做多,而不会反着来。

    但实际上,还真有不信邪的愣头青:万国证券。它认为让财政部掏16亿去补贴无疑是天荒夜谈,于是伙同一些公司做空327国债。没想到债市跟股市一样,靠消息天下无敌,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提高327国债利率的消息,多方开始借机逼空。原先想做空捞一把的见势头不对赶紧翻多,价格一路从148涨到152元。

    这可把空头的万国证券逼死了,临收盘它们把心一横,违规抛出1400亿的单子让327国债价格从152元暴跌到147收盘。所谓违规就是数字游戏,本身就没有这么多国债,做空也不能乱来啊。这样,死多头不干了,找裁判一核实,当日上交所宣布取消最后的违规交易,空军司令万国证券立马爆亏13亿,破产滚蛋。这种桥段在外国资本市场可并不少见的。

    经过这样一玩,证监会暂停了国债期货市场,顺道收拾了一遍券商、交易所等各方诸侯。万国证券倒闭最后1996年与申银证券合并成为申银万国,但同时也等于对金融衍生品宣告了停止开发,大大阻碍了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还有一个事并不是股市市场本身,而是股市的媒体。

    上交所、深交所成立之后,都办了一份报纸,上海叫《上海证券报》深圳叫《证券时报》,是两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指定地点。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自媒体,上市公司讲故事,股民看故事,就全靠这两份报纸。可见其重要性。

    90年代中期,经历了股市扩容后,市场也熊了好久了,中国经济GDP还是在飞速增长的年代,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既然低迷了一段时间,好歹也要来点劲吧。于是,进入到1996年后,中央宏观调控已经初见成效了,当年GDP增长10%,而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到了1995年已经到了5-7倍。好吧,涨一波吧。

    股市上涨,本身是好事,只不过呢,沪深又形成竞争,谁表现好,谁涨得多就是龙头,就不自然地把股指与金融中心挂钩起来了,做媒体的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而股民又只能从这些媒体中去揣摩政策的深层含义。

    当时,深圳龙头股是深发展,上海龙头股上海石化、陆家嘴、四川长虹。

    但涨多了也不行,会伴随金融风险,随着1996年10月沪深行情大爆发(1996年,上证指数从550点开始起步最高1200点)证监会开始发布通知和评论,警告市场不要从事融资交易(现在叫杠杆)、严禁操纵市场(一直在操控从未被超越)、查处违规机构等等。并且还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社论,更做到了在全国晚上七点档的节目中宣读。

    而当时代表两地交易所立场的《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居然没有及时转载。板子就打下来了,停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定报刊资格一个月,这惨了。

    从此,这两家证券报开始乖乖跟着监管机构指挥棒走的时代。其实也不是什么黑幕,只是股市里由不成熟走向慢慢成熟的一个过程,随后中国股市开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指数牛市,这个牛市时间长达五年。

    股海往事:A股的5年牛市,只是你未经历过

    (上证指数从1996年的512点涨到2001年的2245点,历时五年)

    顺便说一句:1997年7月2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划归证监会直接管理,交易所正副总经理的任命,正副理事长的提名、理事会的选举,这些重要事项均由证监会安排。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交易所的管理权,直接从地方政府手里摘了出来,一直至今。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