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股票

股票推广是怎么赚钱(让居民通过股市赚到钱,从而愿意消费是个谬论,带有哗众取宠之嫌)

日期:2023-11-07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让居民通过股市赚到钱,从而愿意消费是个谬论,甚至带有哗众取宠之嫌

    丁彦皓-可信财商、珂芯资产

    8月3日,经济日报有篇文章提出,让居民通过买股票基金也能赚到钱,从而化消费意愿为消费能力

    貌似好有道理,实则是个谬论,甚至带有哗众取宠之嫌

    一、股市的普及性极低,太多的人根本没股票账户,即使有,资金量也极少,导致股价上涨的收益根本带动不了社会的消费

    据中登公司发布的统计月报显示,2023年4月,A股的沪深账户总数约为1.98亿户,按每人都拥有沪深账户来计,约1亿人是股民,其中活跃账户约为6000万户,也就说真正炒股的人也就是3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14%

    其中,2022年,科创板开通户数约为440万,就以500万来计,即这500万的账户资金总量超过50万

    但是,其中一部分借钱凑数开通的,减掉50万,再有同一投资人把资金分成几个账户,开通N个科创板打新,可以再减去50万

    这就意味着,股票账户资金超过50万的应该有400万个账户,超过百万资产的账户不超过200万,约为2亿股票账户的1%

    另外,据统计A股拥有1000万以上资产散户的账户只有约15051个,占A股投资者总数的十万分7.5

    但是,相比北上广深杭动辄千万的房价,拥有100万以上股票的人数群体只占全国总人口的千分之1.43,实在是太少了

    也就是说,对资产过亿的人而言,股市几乎是其造福的唯一途径,但是对太多的普通人而言,股市根本不是财富的载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

    但是消费的主力军是广大中低收入群体,这就意味着要想刺激社会消费,首先是解决就业,提高社会的薪酬水平,而非盲目的刺激股市

    或许在《经济日报》写这篇试图推高股价,提升社会消费作者的股票账户资金总量超过100万,以自己的视角瞎咋呼,不具客观性与普及型

    二、非专业的散户根本玩不转股市,在人性本能的促动下,对太多的非专业散户而言,在A股赚到钱的概率远低于赌场

    股市,尤其A股自古就是少数人的游戏,非专业的散户进入A股注定是个赔钱的结局,指数上涨依然赚不到钱,事实2015年的A股非理性暴涨对散户的伤害最深

    要想在股市赚到钱,除在理论学习、实践积累、价值观的塑造外,还需多少有点天赋与对盘面的敏锐度,即使如此赚到钱也是个概率

    另外,股市赚钱必须基于深度研究与持续盯盘,时刻关注股市的动态,尤其A股每天风云诡谲,逻辑万千

    监管、媒体、国际资本、机构与散户搅在一起,板块轮动与盘面风格持续在变,尤其在人性本能的促动下,对太多的非专业散户而言,在A股赚到钱的概率远低于赌场

    再说,股市本就是个沙子里淘金子的筛选过程,任何市场都有大量的垃圾股存在,且股价上蹿下跳的

    在这篇文章作者的概念中,股市上涨就是让所有的股价受资金推动整体,且持续的上涨,根本没考虑到回调与横盘对散户买卖决策的影响

    事实这样的市场只有在极其极端,且副作用无限的情况下才存在,概率极低,且不可逆的风险极高

    三、基因根本不赚钱

    在股市赚钱必须要有承受回撤与亏钱的准备,太多的散户基于本能更多具有风险厌恶型的特征

    事实高收益不一定是高风险,但绝对是高回撤与长煎熬,之所以买基金本就是对股市的本质认识不深的散户

    基于此,基金经理只有多元、分散与减仓配置大蓝筹,这类资产组合最大的特征是回撤小,但是代价也是收益极低

    曾经公募基金通过操纵舆论与资金抱团的形式推动部分行业或标的的板块轮动,然后以网红的形式神话个别基金经理,忽悠基金投资人认购基金,赚取管理费

    但是这种模式的最大的特征是一旦基金体量过大时,根本没法高位变现退出,只能任由板块轮动的回调

    但基金投资人是基于赚钱效应与舆论忽悠的跟风买入,通常会买在最高位,一旦资金共识解体,股价必然不可逆的大幅下滑,造成永久性的损失

    2021年,新能源行情过后,监管机构通过国家队、舆论诱导与窗口指导的形式将资金抱团推动的板块轮动效应扼杀在萌芽状态后,A股的赚钱效应瞬间尽失

    曾经的网红基金经理也成了行业笑话,但是这轮游戏的买单者是高位跟风的基金投资人

    在目前A股依然被红利消耗殆尽的大蓝筹主导,而新增红利却盘踞在小盘高科技板块上

    但是基金经理迫于基金投资人的用脚投票、舆论讽刺与监管打压,根本不愿为基金投资人以承担大幅回撤获取超额收益

    赚了钱归基金投资人,亏了钱由基金经理承担个人声誉与监管的处罚,甚至法律制裁的悖论让基金经理根本不愿承受高回撤,获取超额收益

    最理想的策略就是购买一串串红利尽失,半死不活的大蓝筹,不涨也不跌,每年熬几个点,其实基金投资人承担了白粉的代价,赚了面粉的钱,根本不划算

    这就意味着,基金很难给投资人创造超额收益

    四、决定中国消费的关键还是基于薪酬的就业

    舆论有幸存者偏差的悖论,尤其在自媒体时代,无限夸大与鼓吹让太多的人将人为刻意打造的虚幻误以为现实

    在抖音上,奥迪A6与宝马5系都是买菜车,动辄25岁靠自己努力开上了劳斯莱斯,30岁资产过亿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太多的家庭都是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资,数着硬币过日子,尤其在一线城市动辄每个月几万的房贷与随时失业的压力下,让太多的家庭根本不敢过度消费,这是抑制当前社会消费的关键

    社会消费的升级是与整体收入直接相关的,而决定社会收入的因素无非有二,即

    1、薪酬收入

    2、资产性收入

    在住房依然是中国社会财富载体的时代,高房价掏空了太多高房价城市的家庭薪酬收入

    而在低房价地区,薪酬收入也相应的较低,这就意味着虽然家庭的按揭贷款较少,但是赚的也少

    曾经在房价持续非理性上涨的时期,有一套以上住房家庭的账面资产持续增值,极大地刺激了家庭消费的意愿

    但是目前房价进入稳态期,大多数地区的房价没了上升的现实基础,即使一线城市的房价也透支了未来的上升空间,可增值的空间极为有限

    如果再盲目的通过投放货币推高房价,必然骤然提升金融风险,代价更大

    这就意味着,未来通过推高房价刺激社会消费的空间也极为有限,不可取

    由上述分析得知,真正能够提升社会消费的还是要靠薪酬收入,鼓励社会创业,广开就业渠道以及提升社会的薪酬收入

    五、新兴消费还是要靠基于创新的技术突破

    其实,一旦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社会在食衣行住等传统领域的消费就趋于饱和,再提升的空间极为有限

    消费的增量还要基于新兴消费,诸如移动互联网被大规模推广后,智能手机、短视频与直播等成了社会的新增消费,直接推动了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增长

    而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推进,癌症、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会逐步成为消费的增量

    但这需要技术的持续突破,而非拘泥于食衣行住这类早已饱和的传统领域

    六、结论

    消费的提升是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确实社会的收入的提升断然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演化与培育,急不来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这段时间更需要社会各群体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各司其职,将社会的潜在创造力与生产力发挥到极致,培育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社会的整体收入与推动技术突破

    如果一味地盲目刺激消费必然透支其他领域的价值最大化,得不偿失

    诸如A股成为当前的态势是市场公允出清的行为所致,并非人为刻意操纵,如果为了消费人为投入巨量货币,推动股价上涨后对消费的刺激极为有限,但是却扰乱了市场公允机制与集聚了金融风险

    显然经济日报这篇试图通过人为推高股价,提升消费的文章有失偏颇,不可取,甚至带有哗众取宠之嫌


    让居民通过股市赚到钱,从而愿意消费是个谬论,带有哗众取宠之嫌

    可信财商-所有评论都要对投资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丁彦皓 博士、博士后,专注资本市场,聚焦权益投资、资本运作、大宗期货、期权以及宏观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与投资,关注国际关系、历史、哲学与宗教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