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股票

腾牛股票通(牛与中华文化)

日期:2023-11-07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牛与中华文化

    牛对中国人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牛与人类相伴数千年,中国文字的创立和发展与牛息息相关,使牛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至周初人们刻在龟甲或牛胛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在我国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说卦》中称“乾为马,坤为牛”,认为乾是天和父的象征,坤是地和母的象征。即牛是负责生养万物的大地——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随着牛耕与铁犁的广泛应用,中国由奴隶社会跨入封建社会,并最终摆脱了野蛮,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进步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说:“家有牛,是个宝,家有牛,不用愁”,并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牛性情温顺,舍己为人,不遗余力地为人类创造财富,得到了人们的精心呵护,甚至被看作家庭的一分子。中国民间牛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和长生的愿望。

    (一)耕耘创世,保命护生。

    在中国许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认为是牛破开了沉睡的土地,唤醒了生命的种子,沟通了人与天地鬼神的联系。哈尼族的创世神话《奥色密色》说,哈尼人用龙牛造天地,他们用牛皮做天空,牛肉做土地,牛腿做支地的柱子,牛的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肋骨做梯田,牙齿做星星,牛角做擂鼓槌,牛舌做闪电,牛毛做树木花草,牛血做江河,牛肚做龙潭,牛肺做雾,牛心做地心,牛喘做风声,牛泪做雨水。天地造好后,才诞生了人类,出现了大洪水、兄妹通婚、农耕和定居生活等事件。布里亚特蒙古传说,人类是由女萨满与青牛在贝加尔湖畔交合怀孕繁衍的。柯尔克孜族神话也把牛看作人类祖先之一,说地底下有个青年用牛犄角支撑着大地,一只犄角顶累了,就换另一只,在交替过程中,大地暂时失去支撑,引发了地震,地球上的生物呈现出爆炸式发展,死气沉沉的岩石圈,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这便是牛的创世之功。

    牛在拉犁之前曾经用于踩田踏田。据汉代王充《论衡》等文献记载,远古时人们发现,在象、麋鹿、牛、羊等动物践踏过的水田里播种,可以提高稻谷产量,于是人们便利用这些动物踩踏田地。后来,由于牛的形体较大,驯养已久,便主要以牛踩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石犁、木犁、青铜犁的基础上发明了锋利坚固的铁犁,并与牛结合,大大增强了耕地的效率。牛会耕地,大地经过牛的耕耘一改荒凉景象,变得丰饶多产,提供了人类的衣食所需。因而,牛耕地辟,牛化宇宙,牛为人祖,都暗示牛在与土地的交感互渗中表现出神奇的创造力,暗示万物的创生,起源于牛对土地的耕种。牛因犁地而参与自然界的播种,为土地带来生机。根据天人合一的互渗观念,牛的生殖魔力可以转移给人。土地孕育了万物,被视为生命本原,与怀孕母体同一;女人孕育了人类,也与土地同一。牛与万物复苏相关联,这既与牛在农耕中的作用有关,也离不开牛在生殖活动中的象征意义。

    人一生要经历多次生死关口(如,出生、满月、生日、成年、结婚、生病),为了平安度过这些关口,牛作为人的保护神出现。从远古至今,月的圆缺变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古人心目中,这就是死而复生的象征。牛角似弯月,根据同类相生的巫术思维,牛也具有月的能力,能够保命护生,辞旧迎新,参与人生种种送往迎来的仪式。在宁夏,每逢生子,人们都要跳喜牛舞,又称保子舞。舞者共八人,四人扮牛,四人伴舞。主人以鞭炮、唢呐、锣鼓迎接舞队,称“请牛板”。扮牛者入院后,主人把孩子用红布包好,放在牛背上,表演者说吉语祝辞,然后跳舞,认为可保佑孩子平安成长。

    1、中国生肖文化之牛:中国以十二生肖纪时辰,晚于用它来纪日、纪月、纪年,虽然从时辰的角度阐释生肖的由来和排列顺序不一定准确。但这种说法强调牛对于生命世界诞生的作用,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索生肖之谜的钥匙。中国以动物作为新生命的肖属,在潜意识中,或许想使特定动物的神力转移或渗透到人的身上。由于牛在辟地中为人类立下了大功,所以在排十二生肖时,牛便紧随着鼠而排在第二位。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一中引述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的一段话,阐述了牛与土地的关系:“地辟于丑,而牛则辟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丑是古代记时法中十二时的丑时,紧接着子时,时间为夜里一时至三时。丑与牛同义,前者指卧牛,后者指正面的牛,因而牛可以代丑,地辟于丑就是地辟于牛。因为这项功劳,牛成为开天辟地的功臣,属于丑时,进入了生肖。以此来解释十二生肖牛为次的排列,在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人们想必认为言之成理。

    2、沟通天人的使者:古人在遇到征伐、田猎、天时、祭祀、农耕、疾病、婚丧等重大事件,往往以牛骨占卜,征求鬼神的意见。他们认为牛可以沟通人与天地鬼神的联系。西安沣西龙山文化和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占卜用的牛骨。占卜的方法,是把艾团沾在牛肩胛骨的表面,然后点燃,在烧烤后,牛骨背面会出现裂纹,古人称之为“兆”,卜者根据兆的形状来判断吉凶。商代也盛行占卜,安阳殷墟出土了大批卜骨,各地商遗址中也发现了卜骨,所用材料除了龟甲外,还有牛骨,只是占卜方法略有不同:卜者先在牛肩胛骨上钻凿,然后灼烧,根据裂纹占卜,最后,卜人将所占问的事和吉凶情况以及是否应验等刻在兆纹旁。直到近代,羌族、蒙古族、纳西族和彝族还保留着用牛骨占卜的风俗,他们认为牛骨,特别是祭祖用的牛骨可以通神,十分灵验。占卜方法,除了烧灼以产生裂纹外,还直接根据骨板纹理判断吉凶。以牛骨裂纹预测未知事件,显然缺乏科学根据。然而,成千上万片出土的甲骨,却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古代文字资料,使人们能够据此再现古代社会生活情景,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风俗、习惯,厘定帝王谱系,确定历史沿革,这也是出乎卜者意料的功劳。

    牛耕使庄稼生长,古人或许由此产生联想,以为牛释放或焕发出了潜藏于土地中的生机,“沟通”了生命种子与外在世界的联系。通过生命的沟通和传递,达到人类整体生命的延续甚至永恒。牛象征母体,是生命诞生和回归之所,与祖先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善于沟通,能够引导新生命来到世界,引导有病的生命获得新生,引导濒死的生命回归母体,死而复生。可以说,牛沟通阴阳而化育万物,成为人们出生与回归的共同家园,满足了人们的长生梦想,寄托了人最高的生命理想:生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化于自然又驾驭自然,开辟天地又沟通天地,与天地同生又生生不息。它体现了生命的意志,或者说反映了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期望。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人类或许便可以更达观地对待命运,更宽容地对待他人,更平和地对待荣辱,更睿智地对待人生。

    (二)中国文化之牛崇拜

    由于牛在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的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成为人们最崇拜的信物。牛的图腾崇拜,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到了唐代,铁牛便改设岸上了。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垦荒原的牛,是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神,而天帝为了惩罚牛,让牛世代受劳作之苦,为人类所驱役宰杀。可以说,牛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古人诗词中对牛吟颂颇多,尤以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诗最著名。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以病牛自况,寄情明志,虽然筋疲力尽,还想为众人温饱再耕些田,这是多么高尚的节操。

      近现代作家、艺术家中以牛自喻的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有自称“耕砚牛”的齐白石;有画室取名“师牛堂”的李可染;有“老牛以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朱自清;有自取雅号“文牛”的老舍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道:“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使人联想到宋人雷震的《村晚》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郭沫若的《水牛歌》中写道:“花有国花,人有国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李可染在他的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王茂亮的《牛颂》把牛的品格、功劳写得淋漓尽致:“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牛之性格,憨厚宽容;任劳任怨,蔑利轻名;但为众生,不辞羸病;默默奉献,忍辱负重。德高如岳,品节如松。穷尽赞词,难状其功。今为牛颂,谨致推崇”。魏明伦的《盖世金牛赋》,将深圳人的拓荒牛精神写得生龙活现:“煌然巨变,新纪元之金牛,已非旧体制之牲口。头角依然开拓,尾却自由舒展,高翘云端矣!但高而不傲,大而得当,憨厚而不干蠢事,报国而不尽愚忠!披金缎,托明珠,耀神火,兆吉祥。满身殊荣,负重而再不忍辱!遍体财富,乐道而再不安贫!敢超越赵公骑虎,敢探索股市腾牛……观其创新闯关之势,岂牛乎深圳人也!”

    1、被尊为神的牛王: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慰问耕牛的习俗,把牛称为牛王,尊之为保护神,有各种祭牛的节日。如,牛节、牛王会、献牛王、牛王节、牛神节、牛魂节等。 湖北汉族在八月十五给牛王过生日,人们做芋头羹吃,称为牛羹,有的地方还喂牛吃芋头。贵州遵义、仁怀、镇宁一带的仡佬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牛神节”、“敬牛王菩萨节”、“祭牛王节” 、“替牛王祝寿”活动,据说这天是牛的生日。人们在这一天停止役使耕牛,并以上好糯米做成粑粑,挂在牛角上,然后将牛牵到水边,让牛看水中的影子,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认为牛会很高兴。贵州的荔枝、罗甸、安龙等地的布依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让牛休息一天,给牛吃糯米饭。在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洗牛节”,届时春耕已结束,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并在牛栏旁插几根鸡毛和鸭毛,表示为牛洗耳恭听尘,祈祷耕牛平安健壮。侗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玉皇大帝见人间百姓终年劳累,不得温饱,便派牛魔王下凡传话,“赐人三天吃一顿饭肚子饱”。谁知牛魔王传成了“赐人一天吃三顿饭肚子还不饱”。牛魔王为自己的失误深感内疚,于是下凡变成耕牛,替人出苦力赎罪。由于牛卖力干活,家家获得丰收。人们出于对耕牛的感激,每年春耕后都为它洗尘,后相沿成俗。壮族的牛王节又称牛魂节、脱轭节或“开秧节”, 时间不一(四月八、五月七、六月六、七月七),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耕牛免除劳役,喂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等。传说很久以前,牛患瘟疫,死亡惨重,四月八日这天,牛王从天而降,赶走了瘟疫,保护了耕牛。为了感谢牛王,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打扫牛栏,让牛休息,给牛洗澡或以艾叶洗牛身,给牛吃五色饭,喝甜酒、绿豆粥、鸡蛋汤,把红纸挂在牛角上,向牛祝福。海南黎族和广西东兰、巴马等地壮族崇拜牛阴门,把具有阴门特征的有孔石头称作“牛魂石”,看作宝物,认为喝了牛魂石泡过的酒,会给人带来福气,促进人口繁衍。一些民族的男人在战争时也随身佩戴着牛魂石,认为可以保护生命。人们在七月或十月过牛节,这一天敲锣打鼓,把珍藏的牛魂石取出来用酒洗,喝牛魂石泡过的福酒,唱歌跳舞,欢庆牛的生日。

    2、蚩尤舞牛与椎牛祭祖:蚩尤舞牛是对先人业绩的回忆和祭祀。传说蚩尤是九黎族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头上长着一对牛角。蚩尤部起源于长江中游,是个十分强大的部落,曾打败炎帝部。炎帝退居河北涿鹿后,与黄帝结盟,共同与蚩尤作战,至今涿鹿还保留着黄帝城、蚩尤城及双方征战的古战场。蚩尤最后兵败被杀,他的部落退到南方,但后人依然把蚩尤作为英雄膜拜。古代河北、山西一带民间祭祀蚩尤神,在祭祀仪式上跳蚩尤舞。跳舞时两人或三人一组,头戴牛角,相抵而舞,彼此争斗,以此寄托对先祖蚩尤的眷恋之情。广西马山县的瑶族也把蚩尤视为祖先,每年跳蚩尤舞加以祭祀。

    椎牛祭祖是贵州苗族的风俗。贵州台江苗族每十三年祭祀祖先一次,每次祭祀时间从子年到卯年,历时四年,届时要举行杀牛吃牯脏等仪式,称为椎牛祭祖。第一年修牯脏庙,到祖灵所居的石窟祭山鼓,迎出石窟中的祖先偶像央公、央婆,供奉在牯脏庙中。第二年把家鼓迎送到牯脏庙中,杀黄牛祭祖,用牛皮制作新的山鼓。第三年杀水牛祭祖,在鼓场向祖先祭献牛角。举行一系列活动:主祭家庭的女人身穿盛装经过祖灵前时,礼师手持葫芦或瓠瓜,他的助手用竹筒或特制的木筒盛着甜酒洒向女人,女人则以围腰接受;在迎鸟巢仪式上,人们用竹子编制鸟巢,放入象征生命种子的卵石和糯谷穗,晚上,孩子们向鸟巢里投火把,同时,两个男子不断向鸟巢内淋水,以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收;在过桥授精仪式上,牯脏头的妻子穿着丈夫的长衫,手提竹篮,从板凳上走过,旁边的男人用装在葫芦里的甜酒向她们喷洒;在进行男追女活动时,牯脏头的妻子拿着女性祖先的偶像在前面跑,丈夫则拿着男性祖先的偶像在后面追,男人边追边用弓箭射击女祖偶像,寨子里的人一边大喊:“中了,中了!”一边用葫芦盛着甜酒向女祖偶像泼洒。第四年杀猪祭祖,仪式与第三年相似,也举行迎鸟巢、过桥授精等仪式,最后把男女祖先的偶像和单鼓送回石窟。在连续四年的祭祖活动中,都伴有青年男女的歌舞游戏、谈情说爱。椎牛祭祖活动在土地耕种与人口增长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牛由此成为人与万物的共同祖灵。

    3、既受尊崇又遭鞭打之牛: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春种、秋收、耕地、拉车、送肥等农业活动,都离不开牛,因此,牛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爱护,并产生了种种与此有关的风俗。但奇怪的是,牛也受到人们的鞭打和杀戮。

    中国古代,汉族、满族、蒙古族有“鞭春牛”的习俗,也叫“鞭春”、“鞭牛”、“鞭土牛”,起源于远古的春耕仪式,为立春前的官方祈农活动。《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于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间俗语文化的重要内容。每逢春耕季节,各级官员都要举行“鞭春牛”的仪式。由于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粮食的丰歉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所以对于祈求农业丰收的“鞭春牛”活动,从民间到帝王都不敢怠慢。元、明、清三代都是在立春那天早晨举行“鞭春牛”活动,其形式从流传下来的春牛图中可见一斑。春牛图是我国北方春节期间人们常贴的木版画,也称“春牛画”或“春贴子”,反映的正是鞭春牛的活动。春牛图上通常画着一只牛和两个芒童。芒童头理双髻,身穿短衣短裤,手执柳条鞭,站在牛侧或牛后,或者骑在牛背上。画面上写着“五谷丰登”之类的吉祥话语。

    春秋时《礼记》上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只有在遇到国事争端、诸侯歃血为盟时,才割牛耳取血,每人尝一点牲血,由主盟人手执盛牛耳的珠盘,称之为“执牛耳”。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这样的记载:“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来祭,即绕牛而奠之(相传前亲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毕,屠牛分食而散。”流行于云南中部、丽江山区的纳西族在丧葬时有跳耗牛的风俗。老人死后,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内燃起火堆,来客围在四周,跳丧葬舞,领舞者唱着挽歌。歌舞毕,众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随后牵来一头牛,提起牛耳,将一碗牛奶灌进去。若牦牛扬蹄蹦跳,即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则认为亡灵不要此牛,就要另换一头再灌,然后捆住牛的四蹄,请父母双全的健壮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剥皮分肉,将牛心、牛肉献于骨灰袋前,称“生祭”。肉煮熟后再祭一次,称为“熟祭”,祭毕埋骨入土。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