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

脥怎么读(文史记忆丨李白与崔颢的金华之缘)

日期:2024-01-24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文史记忆丨李白与崔颢的金华之缘

    【编者按】“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文史记忆丨李白与崔颢的金华之缘

    李白

    在中国的各大旅游城市和景区中,都少不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楼宇,它们既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更是城市文化的符号。我国的名楼有始建于三国东吴(220年)的湖南岳阳楼、东吴黄武二年(223年)的武汉黄鹤楼、建于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的金华八咏楼、始建于北周时期(557年)的山西鹳雀楼、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的江西滕王阁、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山东蓬莱阁、明洪武七年(1374年)建造的南京阅江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宁波天一阁,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昆明大观楼。从建楼的历史看,金华的八咏楼还可以排在前几位。

    既然楼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所在,在讲究韵文诗词的古代,流传的诗词和故事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传奇,被后人津津乐道。李白在黄鹤楼的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然后索然离去,以及后人根据李白搁笔的趣事,修建的搁笔亭,成了一段隽永的古代文坛佳话。2019年8月,作者有幸游览黄鹤楼,特地前往搁笔亭对两位先贤表达敬意。李白与崔颢的黄鹤楼之缘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而距黄鹤楼之东千里之遥的金华,同样留存了一段李白与崔颢交缘的历史印迹。

    在金华,有一座著名的古代楼宇,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沈约建于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的八咏楼,号称东南第一楼。沈约在东阳郡任职期间,兴建阁楼,名之玄畅楼。玄畅楼建成后,沈约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他的《登玄畅楼》最为知名,尔后又作《玄畅楼八咏》并扩而咏之。这八首诗歌是沈约声律论的具体表现,他在诗中开始自觉运用平上去入四声,自觉注重押韵,这对后来诗歌的发展,特别是对唐代律诗的发生和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因此之故,唐代的文人十分推崇沈约,所以从唐代起遂以诗名改玄畅楼为八咏楼,以志纪念。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八咏楼因沈约的八咏诗而名,这在我国的古代楼阁命名中是不多见的。由于沈约的盛名,八咏楼迅速跻身名楼之列,因此也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登临赋诗,这其中就有以《黄鹤楼》 名扬天下的崔颢。他在游览八咏楼后写下了《题沈隐侯八咏楼》一诗: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文史记忆丨李白与崔颢的金华之缘

    崔颢

    崔颢从沈约任东阳郡太守入手,顺势导出建造的八咏楼的气势,可谓危台高楼,吴越之山川形胜,尽在一览中,此联落笔自然,由古人起称之为远,望尽越中称之为高,故开篇高远,气度非凡,很接近读者继续往下读下去的心理。颔联以窗外明月、史中古人对过往的人物进行怀念,尤其是两个首字的形容词,进一步流露崔颢对沈约的仰慕之情,颇有明月依旧在,不见古人来的悠远之境。颈联描述登楼的所见所闻,由于江水宁静居然可以听到山中猿猴的哀鸣,因为溪流的绵长竟然能够望见远方鸿雁的影子,以此用夸张的手法来体现八咏楼的卓尔不凡。通常来说,律诗的中二联,往往由景到情,触景生情。而崔颢反其道而行,由情至景,生情顾景。从表达对古人的崇敬而又不可相见的失落,进而以对高楼的描述隐喻古人的崇高,这才是诗家的高明手法。临近结尾,在尾联中崔颢才大致交代了登楼的时间,已经是午后了,白云悠悠,暮色来候,此时此景念古人之久远,叹自我之伤感,其黯然之神情,如山间清泉喷涌而出。全诗由吊古、怀人、描景、抒情四个阶段组成,情景相融,意象高远,诗风古朴,故有前人有评:高苍浑朴,风骨凛然。

    至于崔颢登临八咏楼的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证,因为历史书籍对崔颢的记载的确太少了。而李白登临八咏楼的时间应该是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也正是崔颢去世的当年,因而可以论定崔颢肯定早于李白登上八咏楼。据历史记载,李白先后游历越中大六七次,其游访的目的地是剡中地区(嵊州、新昌、天台一带),因为这里是谢安、谢灵运的谢氏家族居住地,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迷人,其《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描述这一带的景象。金华也属越中地带,离剡中不远,对金华的风土人情李白自然有所耳闻,因而在他的诗作中多次提到金华: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二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

    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对酒歌》其一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节选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

    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

    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由此可见,李白对金华的关注还是不少的。然而许多人认为李白的诗中虽然多次提及金华,但李白的足迹从来没有踏上金华的土地,而是凭着一些对金华的传闻而入诗的。但作者翻阅唐宋诗词,发现有宋代金华兰溪诗人范浚的《登八咏楼赋》:

    凭轩楹而寓目,纳万景于遐荒。穷烟鸿之灭没,辩云树之微茫。群峰屹乎延连兮,疑结根于台岳。两溪浩乎奔浑兮,将走集于涛江。俯万落与千村,郁春霭之苍苍。林庐隐脥乎郊郭,错彩翠而相望。缭蓑城之绵聨,带碧水之湾汪。摇晴阳而荡漾,射藻井而交光。揽山川之壮丽,睨栋宇而相羊。信兹楼之奇观,甲区中而少双。

    山川兮如昨,栋宇兮非昔。閲古今于百代,忽白驹之过隙。 引玄酒之一酌,吊隐侯之幽魄。想悲桐而悯草,怅多违而抚臆。岂当时之摈落,亦拥节于侯国。顾人寿之几何,胡不怡而傪戚慕太白之来游,尝坦腹而高眠。虽身世之烂熳,独访古而留连。誇魏万之经行,邈矌望乎群川。流岧嶤之逸句,凛生气于千年。

    呼嗟乎!怀古人兮眇眇,倚飞栏而吟啸。惜此地之胜赏,复徘徊而临眺。见渔子之浮舟,正擘饵以投钓。凌惊波之汹涌,方危坐而独笑。见田翁之引犊,出城隂之落照。虽市声之合杂,独行歌而何蓧。

    悟物理之一致,得领略于无言。苟吾心其专静;岂世故之能迁!彼沈郎之烦促,真膏火之自煎;信謪仙之旷逹,脱世故之抅挛。试寂默以冥观,泯万虑于自然。

    范浚(1102-1150),字茂名(一作茂明),婺州兰溪(金华兰溪)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精于理学,讲究存心养性,被奉为婺学开宗。诗中“慕太白之来游,尝坦腹而高眠。虽身世之烂熳,独访古而留连。”明确记载李白曾经登临八咏楼,而作为后来人的范浚对李白的八咏楼之行,以及李白的烂熳身世钟情访古表达了倾慕之心。其实更让范浚倾慕的却是李白竟然可以在八咏楼是坦腹而高眠,其诗仙之飘逸浪漫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是中午酒后小睡,还是通宵彻夜长眠,不得而知。无论如何,凭此说明诗仙李白曾在金华八咏楼留下足迹,对于金华来说,就已经足够可以欣慰了。其后“誇魏万之经行,邈矌望乎群川。”李白写《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根据裴斐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说明李白登临八咏楼,应该在公元754年,也有可能与魏万同游八咏楼。

    或许如此的推论只是建立在一首宋诗的传说而已,尤其是范浚是金华本土人士,希望自己的故土能与李白搭上联系沾点仙气,这也是自然可以理解的。但范浚与李白的出生刚好相距400年,与我们现代人与李白相距1400多年,足足差了1000多年,单凭传说也应该比我们所听到的更为接近真实。况且范浚先生治学严谨,造诣精深,既然如此描述,必有其一定的依据。如果范浚先生的诗作还是不足为信,那么李白的朋友及忠实追随者任华的一首《寄李白》诗应该更能说明问题:

    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

    登庐山, 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

    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 斯言亦好在。

    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 既俊且逸。

    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

    手下忽然片云飞, 眼前划见孤峰出。

    而我有时白日忽欲睡, 睡觉欻然起攘臂。

    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

    中间闻道在长安,及余戾止,君已江东访元丹, 邂逅不得见君面。每常把酒,向东望良久。

    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

    新诗传在宫人口, 佳句不离明主心。

    身骑天马多意气,目送飞鸿对豪贵。

    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

    权臣妒盛名, 群犬多吠声。

    有敕放君却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

    且向东山为外臣,诸侯交迓驰朱轮。

    白璧一双买交者, 黄金百镒相知人。

    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

    数十年为客, 未尝一日低颜色。

    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

    繁花越台上,细柳吴宫侧。

    绿水青山知有君, 白云明月偏相识。

    养高兼养闲,可望不可攀。

    庄周万物外,范蠡五湖间。

    人传访道沧海上, 丁令王乔每往还。

    蓬莱径是曾到来,方丈岂唯方一丈。

    伊余每欲乘兴往相寻,江湖拥隔劳寸心。

    今朝忽遇东飞翼,寄此一章表胸臆。

    倘能报我一片言, 但访任华有人识。

    文史记忆丨李白与崔颢的金华之缘

    任华,唐代文学家。生卒年不详,青州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人。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还曾任桂州刺史参佐。任华性情耿介,狂放不羁,自称“野人”“逸人”,仕途不得志。与高适友善,互有诗文寄赠,也有诗寄赠李白、杜甫。诗人任华的这首诗,更为明确地记载了李白“八咏楼中坦腹眠”而且“五侯门下无心忆”的超然脱俗的诗仙风貌,还对八咏楼有一个简单的描写“繁花越台上,细柳吴宫侧”。李白交友甚广,从任华诗中可以看出两人至少谋面交往,任华对李白的为人和才气崇拜有加,说其是李白的忠实追随者并不为过,单凭诗尾的四句“今朝忽遇东飞翼,寄此一章表胸臆。倘能报我一片言, 但访任华有人识。”就足见任华对李白的一片痴心。任华与李白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且任华对李白的行踪密切的关注,因而其文字记载应该足可采信。因此,李白确实来过金华,登过八咏楼,而且在八咏楼上坦腹高眠。唯一值得遗憾的是,诗仙李白未能与崔颢一样在金华八咏楼上赋诗一首,以此了却金华人的李白题诗心愿。从时间上分析,李白来金华八咏楼的那一年,正是崔颢离世的那一年,因此崔颢自然早于李白登上八咏楼而题诗。李白未能在八咏楼赋诗,是否又会演绎一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故事,笔者在此不敢妄加推测。如果真能在金华的八咏楼上再次上演李白与崔颢在黄鹤楼的故事,也倒是金华的莫大福分,只是这段美好的历史有待于后人考证。

    李白,是中国诗词文学的一颗巨星,他的存在照耀了半个盛唐及至当下的诗坛;崔颢,是盛唐诗词天空的一颗流星,他的出现就像一道亮丽的弧线让人回味无穷。千年之前,诗仙李白造访金华及休眠于八咏楼,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我们无需深究李白没有在八咏楼留诗的原因,他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五百滩和赤松子两首宝贵的诗作。其实,缺憾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因为缺憾我们更加期待,因为缺憾我们更须努力,因为缺憾我们更有机会。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