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

临危授命(临危授命的李奇微使出了哪些伎俩来力挽败局 军师长必须靠前指挥)

日期:2024-01-19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临危授命的李奇微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1950年12月23日因车祸身亡,曾在二战后期指挥过美军空降第18军的马修-李奇微中将成为继任者。他24日从华盛顿出发,于圣诞节当晚抵达东京。他与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会面,后者向他保证将全力支持他认为合适的指挥第八集团军的行动。李奇微被鼓励逐步退守预定的防御位置,美军当时正在进行后撤,并尽可能地守住首尔,但是,如果这意味着第八集团军将被孤立在围绕整个城市的地区里,那么就从首尔撤退。李奇微还专门问麦克阿瑟,如果他发现作战形势“符合我的意愿”,麦克阿瑟是否会反对“我发动进攻”这个提问预示了他的积极进攻精神。麦克阿瑟回答说:“第八军是你的,马特,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临危授命的李奇微使出了哪些伎俩来力挽败局 军师长必须靠前指挥

    被彭总称为非等凡之辈的李奇微将军

    他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朝鲜冲突在前六个月结束时可能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军事冒险,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在美国国内。 这场战争从最初的单纯“警察行动”,很快发展成为一项重大军事行动,民族自豪感因军事准备不足而遭受屈辱。 来自美国国内的报纸和信件不但没有鼓舞军队士气,而且常常引发人们的怀疑,他们问自己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而战”

    李奇微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评论道:“我必须坦率地说,我到达时,我发现第八集团军的士气体让我深感担忧。有一种明显的紧张、阴郁的不祥预感、不确定的气氛, 对未来充满忧虑的精神。正如士兵所说,人们非常担心和紧张”。

    临危授命的李奇微使出了哪些伎俩来力挽败局 军师长必须靠前指挥

    在前线的李奇微中将

    军师长必须靠前指挥以提升士气

    李奇微将军抵达后不久就获悉,第八集团军的参谋人员已准备好在必要时分阶段撤退到釜山港的计划。 他立即呼吁制定一个进攻计划。实施它的前景目前并不乐观,但至少它有助于表明他的意图。

    李奇微知道,他的首个工作是让第八集团军的官兵恢复对自身的信心。 为了做到这一点,尽管在11月和12月遭受中国志愿军的沉重打击,他仍必须想具有主动性,并在第八集团军中寻找那些不是失败主义者或者不以防御为导向的将领。 在实践中,他证明了,那些认同他观点的指挥官会立刻获得奖励,而那些不认同他观点的各级别的军官则会被立刻解职。

    在他在第1军听取该军的首次汇报中,李奇微参加了关于各种防御措施和突发情况预案的广泛讨论。 最后,他问惊慌不已的参谋们,进攻计划在哪里。 军部的作战处处长回答说,他没有这样的计划。 第1军几天之内就更换了作战处处长。 消息很快传出:李奇微只对进攻感兴趣。

    12 月的最后一周,当第 8 军沿马山-春川-襄阳轴线据守, 三个美军师在主要由韩国部队防守的作战区。 第 24 师和第 25 师均因伤亡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但仍与朝鲜西部的敌军保持接触,而兵力也已大为减少的第 1 骑兵师则占据了后方的阻击阵地。 第 2 师在 11 月下旬的志愿军反攻中遭受的人员和装备损失使其无法作为一个战术单位发挥作用,直到它得到加强和重新装备,第 3 和第 7 步兵师刚刚在兴南重新部署行动后在釜山-蔚山地区登陆。

    1950 年 12 月 27 日,李奇微开始对前线第八集团军部队进行为期三天的巡视。他与从列兵到单位指挥官的数百名官兵进行了交谈。他向他们保证,第八军没有任何问题,他对官兵们有信心。 李奇微称:“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的士兵前辈听到我听说过的关于我们一些部队领导人在战斗中的行为的事情,他们会气得在坟墓里里打滚。指挥官的任务是在处理危机行动。在战斗的时候,我要师长和他的前沿营在一起,我要军长与战斗最激烈的团在一起。如果他们有文书工作,他们可以在晚上做。白天,他们的位置在枪响的地方。

    这位职业军人,正规军上校的儿子,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树立了榜样。作为一个空降师的指挥官,他在诺曼底与他的手下一起跳伞。在朝鲜战争期间,人们看到他的作战服上挂着一枚手榴弹,李奇微坚持认为,这不是一种作秀。他说,在机动战中,人们可能会在他最意想不到的时候遭到敌人突袭,而手榴弹对于从一个狭窄的地方炸开一条路很有用。

    一位美军军史专家称,在 1950 年末,李奇微接管了遭受敌军打击和士气低落的第八集团军,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其转变为一支自信、顽强和统一的部队。 如果一个将军不能激励别人,那么他就是个蹩脚货。 这就是李奇微的成功之路,是其为将艺术的精髓。

    正确的战术原则

    他还坚持回归正确的战术原则。 在获悉战斗区域的一些步兵指挥官对敌人的实力和位置一无所知,他下令立即恢复积极巡逻。他进一步指示,每一个单位都坚决回击志愿军的进攻,志愿军的巡逻队每天晚上都在135英里的联合国军防线沿线寻找薄弱的地方,美军没有对他们采取打击行动。

    李奇微在与官兵的会谈中称,在从朝鲜撤退期间,太多的武器和车辆落入敌军手中。他明确表示,将来任何无正当理由放弃装备的人都将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他的第二个战术变化是强调 火力,他不仅强调火力,而且在他给五角大楼的首批电文中,他要求向韩国增派 10 个炮兵营,这些火炮是在他找到进攻机会时提供战术打击之用的。

    “雷霆作战”

    冬季撤退结束几周之后,李奇微将军就下令进行“雷霆作战”。第一阶段就是向敌军发起“搜索,钉住和消灭”的积极侦察行动。1951年1月29日,第23步兵团派出的一支小分队在双联隧道附近遭到中国志愿军第125师的伏击,随后被后续部队救出。发生战斗的地方就在砥平里西南三英里的地方。地名的由来是汉城-原州的铁路在此处要穿过两个山岭下的隧道。美军军用地图上标记为双联隧道。

    砥平里位于三八线以南40英里,汉城以东50英里,首尔当时再次被中朝军队占领。原州位于砥平里东南方15英里,是个重要的交通中心,有一条单轨铁路通向砥平里。骊州位于砥平里以南20英里,有公路相连,这三个地方形成一个三角。

    1951年2月11日夜间,中国志愿军的4个军向南开进,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志愿军的士兵是简朴坚韧的农民组成,只携带够吃3天的干粮,他们夜间最多能行进25英里,他们只有很少的火炮,通讯系统极其落后(使用哨子 军号信号弹),武器是杂七杂八的:美制或者日制的步枪,苏制的火炮。当察觉到周围的敌军正在准备包围自己孤立的部队,费里曼请求撤退,李奇微拒绝了,他的意图是使用砥平里作为诱饵,使围攻的大批敌军暴露在野外,然后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摧毁他们。这是他著名的绞肉战术。这一战术的要点是:部队下车占领山上的高地。

    部队在夜间进行战斗时要构造紧密的环形防御圈,在白天则要扩大防御边界。

    利用联合国军在空中力量,火炮,坦克和防空自动高炮上的火力优势来来杀伤敌军的大量有生力量

    A 尽可能多地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不用为争取地盘而战

    B 不要再进行“仓促撤退”。 部队将留在原地,并在必要时要冒被敌军包围的风险,坚持到第二天有救援部队到来时。

    C 到了晚上,用大炮和高射炮驱散敌人,并使用坦克支援步兵,然后在白天进行空袭。

    经过两个晚上的激战,“联合国军”守住了砥平里,“联合国军”在战役的伤亡总数为404人,包括52名士兵阵亡。 中国志愿军的损失要大得多,第23团团级战斗队给中国志愿军造成的伤亡总数估计为4946人。 克奥姆贝兹上校认为,他的特遣队还造成了志愿军500多人伤亡。 外围部队还抓获了79名中国战俘,他们在审问中确认了来自第39、40和42军的5个师参加了袭击。 然而,进攻部队本身似乎不超过六个团,第115、116、119和120师各一个,第126师中的两个团。这六个团没有发动协调一致的进攻,也没有一个团向外围发动全面进攻。 几乎所有攻击都是由连级规模的部队进行的,其中一些随后是在相同或附近地点连续进行的相同规模的攻击。

    在砥平里战役进入关键阶段时,李奇微认为,第八集团军已到达了转折点,它的自信心已经从在12月和1月初令人沮丧的撤军行动中恢复过来。 李奇微判断,一支孤立的团级战斗队在砥平里能够成功抵抗一支比其人数实力强大得多的部队,而且未造成重大损失,这标志着第八集团军部队恢复了元气。克奥姆贝兹的救援部队的行动代表着进攻精神。李奇微认为,克奥姆贝兹在步兵行动速度太慢的情况下派出装甲部队是当时战场上做出的最好的决定之一。正如在砥平里战役所证明的那样,李奇微的部队有足够的能力进一步进攻,他立即着手进行策划了“屠夫行动”。

    临危授命的李奇微使出了哪些伎俩来力挽败局 军师长必须靠前指挥

    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李奇微

    这是一个转折点,是朝鲜战争中一个独特的时刻,美军从挫败中恢复自信,美军在战场上赢得了一次胜利。

    “联合国军”随后恢复了对首尔的攻势。 1951年3月14日,第1军重新占领了首尔,到4月中旬,李奇微的部队已经到达朝鲜境内的“犹他线”。 由于在扩大对华作战范围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杜鲁门总统解除了麦克阿瑟将军的职务,李奇微接替了麦克阿瑟的职务,他随后将第八集团军军长的职务交给了詹姆斯·范弗利特中将。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