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1-13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次
对大多数人来说,特医食品可能是个略显陌生的词汇。特医食品,全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对于蛋白过敏的婴幼儿,有肠胃功能问题的老年人,罕见病、肿瘤、处于手术恢复期患者等特殊群体,特医食品能提供所需的营养,加快人体机能恢复,堪称“续命粮”。
协和医院附近一家药店出售的特医食品
这样一种特殊的食品,在市场上的位置有些尴尬。记者调查发现,特医食品市场存在种种问题:医院药房里找不到特医食品的踪迹,线下药店可供选择的品种寥寥无几。此外,特医食品市场还不乏“鱼目混珠”的现象——混淆特医食品与普通保健品,给真正需要特医食品的消费者造成困扰。
问题1:种类稀缺 线下购买挺费劲
“医院药房主要出售药品,特医食品目前没有。”“我们的药房里不卖特医食品。”“建议您咨询医生购买渠道,或去药店问问。”特医食品需要在医生或职业营养师的指导下服用,那么医院中是否出售特医食品记者咨询了友谊医院、朝阳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11家北京的三甲医院,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医院的药房不销售特医食品。
友谊医院相关负责人员表示,特医食品不属于药品,北京几乎没有出售特医食品的医院,全国也只有极少数医院在试点出售特医食品,有需求的患者往往会选择在药店或网上购买。
某款特医食品的信息
医院里面购买不容易,药店里的情况如何呢记者走访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等30余家药店后发现,想要找到一家销售特医食品的药店也绝非易事。其中,24家药店并不出售特医食品,甚至一些店员未曾听说过“特医食品”,转而向记者推荐蛋白粉等普通保健品。销售特医食品的药店,通常位于大型三甲医院附近。不临近医院的药店,很难找到特医食品。
距离北京协和医院约200米处的一家药店内,进门便能看到贴着“特医食品”的醒目标语。门口的3层货架上,摆放了一款名为“全安素”的新加坡原罐进口特医食品。“买这款产品的人相对较多,有进食障碍、消化吸收障碍的人都能吃。现在恰好在打折,一罐只要298元。”售货员热情地向记者推荐。
当记者询问,该产品是否适合过敏体质人群服用,售货员不置可否。“我们店只有这一款特医食品,特医食品种类很多,具体哪类人群适不适合吃,还是要咨询医生。”她透露,店里也曾出售过专门针对肾病患者的特医食品,但销量不好,于是不再进货。
记者通过某外卖平台查询发现,全市药店中销售的特医食品种类绝大多数为该品牌的“全安素”,可供消费者进一步挑选的产品极为有限。
问题2:资质不明 网上分类较模糊
相较于品种较少的线下药店,网上购物平台又是另一番景象。记者在某网购平台输入“特医食品”,数十种品牌及种类的营养配方食品、营养冲剂、蛋白粉,让人眼花缭乱。想要挑选出真正的特医食品,并不容易。
名称与特医食品打擦边球的产品
一方面,在网购平台销售的一些特医食品的资质不明确。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入网销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当依法公示产品注册证书或备案凭证,以及广告审查批准文号,并链接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对应的数据查询页面。但记者发现,一款打着“德国原装进口”广告语的全营养蛋白粉“特医食品”,并未展示产品在国内的注册证书,而是罗列了一堆字迹不清的“德国原产地证书”“德国卫生证书”“德国出厂检测报告”,食药监督管理部门网址更是无从谈起。
另外,还有一部分产品打“擦边球”,在名称上煞费苦心,极易引诱消费者下单。一款号称含有专利成分“中链甘油三酯”的产品,月销量达到300多盒。其包装盒上写着:适宜人群为超重及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乍一看,极易被误认为是特医食品,而仔细看,包装上写着“特膳食品”,而非特医食品。当消费者在网购平台查找特医食品时,约有三四种类似打“擦边球”的产品混入其中,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商家精心布置的“陷阱”。
问题3:售价昂贵 患者负担很沉重
特医食品多为进口产品,价格“高不可攀”是“通病”。首儿所附近的一家药店,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面向儿童的特医食品。“我们店的种类比较丰富,有给乳糖不耐受、乳蛋白过敏高风险婴儿的4款产品。0至12月龄或1岁以上的孩子,都能找到对应的选择。”售货员颇为自信地说,该店出售的产品均为进口产品,品质大可放心,但价格较高。
面向婴幼儿的特医食品
“这款特医食品适合大多数孩子,一罐大概能吃三四天,一罐200克,价格是398元,不打折。”售货员随手递给记者一罐英国进口全营养配方粉。货架上的特医食品以200克、400克包装为主,售价普遍在300至400元。
店员向记者坦言,相比普通奶粉,特医食品配方粉价格的确高出不少,销量并不是很好。“大多数消费者只是问问,一听价格又望而却步,一个星期能卖出5罐就算好了。”
陈女士是一位罕见病患儿家长,她告诉记者,8个月龄的女儿先天患有苯丙酮尿症,医生建议她选择特医食品为孩子补充营养。陈女士表示,自己跑遍了全市药店、母婴店,也找不到一款专为苯丙酮尿症患儿设计的配方营养粉。无奈之下,她只好寻求海外代购的帮助。
高昂的费用令陈女士不堪重负。“进口的配方乳粉一罐2000多元,长期吃特医食品,经济上我们难以为继。”陈女士说,与她一样需要特医食品的罕见病患儿家庭还有3组,他们建立起微信群共享海外代购信息,他们共同心愿是国内能够生产价格适中的、面向罕见病群体的特医食品。
呼吁:特医食品实现“三进”
“想要让更多患者更容易地获得特医食品,特医食品需要‘三进’——进医院、进基药、进医保。”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副会长、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石汉平表示,特医食品既不属于药品,也不是普通食品。由于其用于补充患者群体营养的“特殊身份”,所以我国特医食品的管理尤为严格,一方面需要像药品一样进行临床试验,另一方面又不能同药物一样在医院获得正常销售资格,这导致患者的购买困难。
同时,我国特医食品的实际需求巨大,正常生理状况下具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如备孕人群、孕产妇、老年人;病理状况下具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如糖尿病、肾脏病、肝病、胃肠道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重症患者,以及各种膳食相关慢性病患者和手术、骨折损伤人群等,都是特医食品的受众群体。
“以肿瘤患者为例,研究发现,我国58%的肿瘤患者存在中度、重度营养不良,其中71%的患者没有得到营养支持,在得到营养支持的29%的患者中,又有59%的患者营养补充不合理,他们是亟需特医食品的人群。”石汉平说,这类患者的经济负担本就沉重,如果再自费购买价格较贵的特医食品,无异于“雪上加霜”。
目前,国家医保局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包括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费用,特医食品尚未被包括在内。石汉平建议,如果特医食品能在未来进入医院药房销售、进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只有这样,质量放心、价格亲民的特医食品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贴士:如何选购特医食品
石汉平介绍,特医食品相对普遍食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消费者不宜自行购买,应该先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通过药店等正规渠道购买。其次,在选购特医食品时,产品标签上标注的产品名称应为产品注册批准的名称,如“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食品(粉)”等字样,消费者也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上,输入特医食品的产品、厂家名称以及注册信息,查询该产品是否获得国家批准。
石汉平提醒,保健品一般标有“蓝帽子”标识,而特医食品并没有。2022年12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识指南》正式实施,要求特医食品外包装必须标注“小蓝花”专属标识,可供消费者参考。
“消费者也要注意外包装上标注的类别和适用人群,以免误购不符合需求的产品。此外,也应严格参照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的食用建议,如果食用特医食品后出现不适症状,或未达到预期效果,应及时向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咨询。”石汉平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500吨汽车吊作业性能表(汽车吊支腿反力及抗倾覆验算)
石碣镇汽车站(今天,石碣汽车客运站恢复运营)
招贤汽车站(9月14日起,莒县K601路增开大站快车)
北京福田汽车图片(自重不到两吨,详解福田领航S1小卡)
东风轻型汽车(“东风轻型车”横空出世 未来无人驾驶车将快递送到家门口)
周口市汽车东站(郑阜高速铁路上的主要客运站——周口东站)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