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

史生才-苏侨共逐梦 同心向未来⑦|史生才院士谈科学家精神:将科研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好、坚持好

日期:2024-01-13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欢迎!欢迎!”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日本归侨史生才穿着一身休闲服,站在办公室门口迎接记者的到来。不修边幅,随和健谈,记者在采访史生才时正值高考季,史生才也向记者回忆起他的求学路、留学路以及归国路,同时也不忘给他毕生从事的天文事业进行“宣讲”,他说现在很多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高科技产品,最初是在天文领域使用的,他笑着表示,希望有更多的考生选择天文专业,在浩瀚的宇宙中探索更多的未知,为国家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作出自己贡献。

    求知路:艰苦环境下,树立起强烈的求知欲

    1965年出生于南京高淳的史生才,中学读书时其实能获取的课外知识与资讯非常少。史生才回忆,当年能读到的书实在太少,不少书还是老师买回来带到班上读的,“但大家的求知欲特别强烈,对学习的机会和知识倍加珍惜。”也就在那时史生才在心中萌生了“要像陈景润、李四光一样成为大科学家”的念头。

    20世纪80年代,史生才考取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他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很努力,也都是对知识如饥似渴。“那时候大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很多书出来以后一会儿都卖完了。”史生才说,尽管那时候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求知欲很盛,就是看到什么书都想买来看一看。

    史生才坦言,虽然那会儿经济条件不好,但大家想着的不是毕业后去赚钱,而是如何通过知识报效祖国。“因为各种知识像爆炸一样从外部进来。”史生才没有选择去“挣大钱”,而是选择去坐冷板凳,从事科学研究,最后史生才进入了紫金山天文台继续深造学习。

    苏侨共逐梦 同心向未来⑦|史生才院士谈科学家精神:将科研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好、坚持好

    在中国-荷兰国际合作会议上介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与荷兰SRONTUDelft合作研究成果

    “从一个工科的学校,一下子到了天文台。”原本有些担心的史生才进来之后发现,天文其实并不是一门单一学科,它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他身边的同事、同学很多是来自不同专业,还有的学物理、学化学。史生才在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事与同学相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大家做研究的初心与使命,也越发感受到大家朝着科学梦不断追逐的志向。

    留学路:东渡日本学习最先进技术,放弃高薪报效祖国

    虽有一腔研究的热情与激情,但当时史生才意识到,国内的整体天文研究水平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为改革开放没多长时间,如果要让科学研究有更大发展,就是要出国去交流,去学习。”

    1992年,史生才东渡日本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毫米波亚毫米波超导探测技术。出去之后史生才的眼界一下打开,同时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迎难而上,与其导师联合提出国际主流的超导隧道结谐振阵列,率先突破“无调谐超宽带混频腔”这一关键核心技术,所研制的近量子极限灵敏度超导隧道结混频器是日本/东亚参与国际天文大科学装置ALMA的核心技术之一。历经数载,史生才出色完成学业,成为日本国立天文台培养的第一个工学博士。

    苏侨共逐梦 同心向未来⑦|史生才院士谈科学家精神:将科研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好、坚持好

    初到日本留学时,参加国际天文联合会IAU Colloquium 140会议间隙与导师Junji Inatani教授的合影

    “当时自己没什么钱,加上日本的物价又高,日常生活都要精打细算。”史生才如今还和自己的学生们笑着回忆当年自己在日本生活中的“囧样”。所以回忆那段日本留学生活让史生才觉得还是挺艰苦的。

    后来在日本拿到了含金量十足的博士学位,对于史生才来说意味着可以找一份薪酬不错的研究工作,但是史生才思前想后,考虑到在日本已经待了七年,如果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难以有更大的突破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紫金山天文台的老一辈科学家给他抛来了橄榄枝,说实验室遇到了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需要年轻的科学家顶上来,问他能不能回来发展史生才听完后很兴奋,一方面可以回国、回家乡贡献力量,一方面又可以在其研究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1998年,他谢绝日本国立天文台的高薪挽留和多个国际前沿科研团队的邀请后,收拾好行李立即回到祖国。

    “那时候真是打包了点行李就回来了。”相比于当年自己归国时的“简便”,史生才对如今一些年轻人来单位前,反复地与单位谈条件、谈收入、谈待遇的现象并不太认可,他觉得年轻科研人员应该多往未来职业追求的层面去考虑,而不应该过分在意自己的待遇问题。

    史生才清楚地记得,1998年他回来之后工资还比较低,“如果留在日本,工资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史生才认为,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那他肯定是“亏大了”。当然,史生才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年国家对科研的重视,科研人员的收入以及科研经费大幅提升,“甚至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收入都不比在国外差了。”史生才说道。

    归国路:让年轻人勇挑重担,把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与坚持好

    归国之后,史生才承担了紫金山天文台很多重要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完成了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90-115GHz超导SIS接收机”的研制工作,使我国青海13.7米毫米波望远镜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近1个量级;亚毫米波超导混频器及探测器技术取得突破;高临界温度氮化铌超导隧道结技术及应用取得突破进展……不过相比于取得的成绩,史生才觉得当年归国后,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一辈科学家对他这样的年轻科学家的鼓励与支持。

    苏侨共逐梦 同心向未来⑦|史生才院士谈科学家精神:将科研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好、坚持好

    国际天文联合会主席荷兰莱顿大学EF van Dishoeck 教授来访紫金山天文台时,向她介绍中科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及相关研究工作

    “他们敢于让我们勇挑科研重担。”史生才说当时他才33岁,可以自己带团队,拥有很多科研的自主权,“另外,老一辈科学家对年轻人也非常宽容,对我们的想法很尊重,在项目申请上也很支持。”在史生才眼里,科学家精神不仅仅包括科学家本身,也应该包括科学家对待年轻人的关心与提携。

    “我自己一直传承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要照应好年轻的学生。”史生才继续解释,“这个照应不是说给他钱,而是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要让他们能够早早地勇挑重担,而对于我们来说就要在培养人才方面下功夫。”史生才说,在培养人才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用院士或者专家的头衔来“压”年轻人,要给他们自由度,不能动不动指手画脚,更不能因为他们做错了一点事就责怪。在这样的团队理念下,史生才团队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同时掌握四种国际主流天文超导探测器的团队之一。

    彼时正值高考季,史生才顺道也给天文专业做了一个“宣讲”,他说天文学培养的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一个融合各学科的科学训练过程,很多高科技最早也是由天文科研转化而来。

    “比如说我们用的手机,手机里面几百万、几千万像素的CCD,这个东西最早是哪里先用的就是天文!”史生才说接着举例,像WiFi这类大家现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科技,也是从天文探测中转化过来的,“天文探测是最高灵敏度的探测,需要最尖端的科技,所以它的技术要比一般民用领先许多。”史生才说,考生们选择天文或者其他专业,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长期坚持。

    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史生才非常注重的一点就是要坚守学术道德。“就像一句话说的,你说一个谎,需要用很多谎来弥补;同样的,你一旦学术道德不坚守,就很难改正过来。”史生才说,做学问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地去做,不要弄虚作假,“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勇攀高峰,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史生才说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李爽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